# 以太坊十年:Vitalik的思想进化之旅2015年7月30日,以太坊主网正式启动。与比特币的神秘起源不同,以太坊的发展轨迹一直伴随着创始人Vitalik Buterin的身影。这位年轻的技术理想主义者用十年时间,将自己的哲学理念和价值观不断融入以太坊的代码和发展方向中。从最初的"世界计算机"愿景,到DAO危机后的治理反思,再到合并(Merge)和基金会的深度变革,以太坊的每次进化都烙印着Vitalik思想的痕迹。以太坊的十年历程,也是Vitalik思想不断进化的历程。## 理想主义者的乌托邦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银行倒闭、信任崩塌之际,比特币应运而生。这项新兴技术不仅吸引了技术极客,也改变了17岁少年Vitalik Buterin的人生轨迹。2011年,Vitalik通过父亲了解到比特币。他开始在网上搜索比特币论坛,并找到了愿意用比特币支付他文章的人。很快,Vitalik的文章引起了比特币爱好者Mihai Alisie的注意,两人于2011年底共同创办了《Bitcoin Magazine》。2013年,Vitalik环游世界拜访比特币社区后,坚信当时对区块链2.0的理解都是错误的。他意识到,如果能编写一个具备图灵完备编程语言的比特币版本,就可以在区块链上提供各种数字服务。同年11月,19岁的Vitalik发布了以太坊白皮书,提出了"世界计算机"的愿景。这份白皮书迅速在加密圈引起轰动,人们第一次意识到区块链不仅可以作为货币,还能成为全球化的去中心化平台。那时的Vitalik是纯粹的理想主义者,他在采访中坦言持有二元论世界观,认为大多数社会问题都源于中央集权。"我把一切涉及政府监管或企业控制的事情都视为纯粹的邪恶。"然而,理想与现实之间总有差距。团队内部很快出现分歧,一些联合创始人希望将以太坊发展成盈利性商业实体,而Vitalik更倾向于非营利、开放的社区模式。2014年6月,冲突达到顶点。Vitalik要求Charles Hoskinson和Amir Chetrit离开团队,并成立了以太坊基金会(EF),确立非营利治理方向。同年,Gavin Wood也因与Vitalik在开发优先级和非营利方向上存在分歧而离开。2015年7月30日,以太坊主网在柏林一间小办公室内悄然启动。"世界计算机"的愿景从白皮书变为现实。然而,在光环背后,年轻的Vitalik并未为迎接更复杂、更严峻的现实世界做好充分准备。## 理想遭遇现实以太坊诞生初期,Vitalik更像一个纯粹的技术乌托邦主义者。他坚信区块链的核心价值在于去中心化,强调任何人都可以在以太坊上自由构建应用,无需中央权威批准。2015年Devcon 1大会上,Vitalik反复强调以太坊的开放(Open)、无需信任(Trustless)特性,描绘了一个由代码而非权力主导的理想世界。但去中心化并不意味着一切自然趋于美好。Vitalik虽然反对中心化,却不可避免地成为社区意见的最终仲裁者。这种微妙的权力悖论在随后的DAO危机中被彻底放大。2016年,The DAO作为世界首个去中心化投资基金在以太坊上线,募集了超过1200万个以太币,价值1.5亿美元。然而6月,一名黑客利用智能合约漏洞发起攻击,窃取了约360万枚ETH。22岁的Vitalik面临巨大挑战。保护投资者资产的迫切需求与去中心化的技术信条形成了巨大冲突。最终,Vitalik选择了一条折中而务实的路:倡导通过硬分叉恢复被盗资金,并让整个社区投票决定。这一决定虽然稳定了市场,但也导致以太坊分裂为ETH和ETC。Vitalik在这场危机中失去的不仅是睡眠,还有他对智能合约"完美执行"的信心。那个100%信任技术的"圣徒"不见了,一个更加务实的Vitalik开始了新的征程。DAO危机后,Vitalik在博客中承认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他提出需要引入更严格的安全审计和形式化验证,并开始在公开演讲中讨论治理问题,强调"社区协作"而非技术绝对主义才是以太坊成功的关键。2017年,ICO(初始代币发行)热潮席卷而来,为以太坊带来沉重的网络负担。同年底,NFT游戏CryptoKitties导致以太坊严重拥堵,Gas费用飙升。Vitalik意识到:如果扩展性问题得不到解决,以太坊将难以实现普惠愿景。在采访中,他毫不掩饰对行业投机化的失望:"很多项目表面上去中心化,实际只是换了包装。我们必须证明,区块链的存在理由真的优于传统技术。"2018年加密市场崩盘,ETH从1400美元跌至83美元,大批ICO项目倒闭。Vitalik开始思考如何将区块链重新引向有意义的方向。他与学者合作发表了《自由激进主义》,提出二次方投票机制,希望通过公共资助模式支持真正有价值的项目。针对扩展性不足问题,Vitalik与社区开发者提出EIP-1559,引入动态Gas费机制,推动以太坊从工作量证明(PoW)转向权益证明(PoS),以降低能耗,提升交易吞吐量。经历DAO危机、投机泡沫和价格崩溃,Vitalik完成了一次深刻的思想转变。他从一个追求去中心化极致的"技术圣徒",变成一个必须考虑安全、治理和社会价值的建设者。## 代码之外的战场2020年至2022年,Vitalik经历了思想的另一个关键转折:他开始直面现实世界的复杂性,从单纯的技术理想主义者转变为兼顾社会治理、公共责任与现实政治的多维思考者。2020年8月,他在博文中提出,区块链永远无法完全做到"无信任",现实中的社会契约和权力关系无法被彻底消解。这与他早年希望完全用代码取代人类共识的想法形成鲜明反差。2021年,Vitalik批评了单一的代币投票治理模式,呼吁建立多元共识和软治理机制,试图让区块链更符合人类社会的决策逻辑。2022年,以太坊面临重大挑战——合并(Merge)。从PoW转向PoS的过程并不顺利,遭到了部分社区成员的批评。尽管如此,Vitalik和基金会仍坚定推进合并。9月15日,以太坊正式完成Merge,PoW退出历史舞台。同年2月,俄乌战争爆发。Vitalik打破"中立"立场,在社交媒体上用俄语谴责普京,并通过加密捐赠向乌克兰提供人道主义和军事支持。9月,他亲赴基辅参加技术峰会,表达对乌克兰的支持。面对批评,Vitalik表示:"我在2022年做出的决定之一,就是尝试更加敢于冒险,不再保持中立。我宁愿以太坊冒犯某些人,也不愿它成为什么都不代表的空壳。"在Luna崩溃、FTX倒塌后,Vitalik认为加密世界真正的问题已经不在底层协议的安全性和扩容能力,而是如何在应用层实现社会价值。他呼吁构建能够改善公共治理、资助公共物品、促进透明金融工具的去中心化应用。经历合并争议、战争冲击、投机狂潮与行业崩塌后,Vitalik不再只是坐在代码背后的极客。他开始以行动者、思想家的角色积极参与公共议题。他的理想国有了新的轮廓:不仅是技术架构,更是治理、自由与公共价值共存的多维实验场。## 黑夜中的破晓Merge完成后,以太坊的技术路线进入稳定期。Vitalik在这个阶段持续推进公共物品资助和信息金融理念,包括支持开源开发、社区治理,探索预测市场和数据金融工具,倡导去中心化应用关注社会问题和公共治理。面对AI浪潮和"有效加速主义",Vitalik提出了"防御性加速"概念,主张技术发展应优先考虑"防御",保护民主与去中心化秩序。他警告AI的集中化风险,呼吁以太坊重拾早期加密精神:隐私保护、开源协作、去中心化权力。然而,2024年加密市场并未追随Vitalik的指引。他倡导的隐私、Layer2等技术叙事被市场冷落,ETH价格长期低迷。市场开始盛行"以太坊已老化""基金会失去创新力"的言论。Vitalik在社交媒体上表达了沮丧,但他坚持"不要自我否定,要让自己无可撼动"的信念。2025年初,以太坊基金会进行了重大人事调整。随后,随着Circle上市、稳定币与RWA概念崛起,以太坊再度成为市场焦点。多家上市公司开始效仿MicroStrategy模式,启动"ETH储备"计划。7月,在EthCC大会上,Vitalik再次发出警告:Web3正站在十字路口,开发人员必须将工作锚定在自由、去中心化和隐私上,否则该行业可能背叛其创始原则。7月30日,以太坊上线10周年。Vitalik转发了基金会成员的感悟:"当银行倒闭、云服务熄火、服务器打补丁时,以太坊依然在运行。我们依然在前行。十年在线,永远向前。"Vitalik最近还转发了一段他喜欢的歌词:"黑夜如果不黑暗,美梦又何必向往。破晓会是坚持的人最后获得的奖赏。"这似乎是对过去两年以太坊和Vitalik风雨历程的最好注脚:在黑夜中,他选择坚持,等待破晓。
以太坊十年:从技术乌托邦到多维实验场的进化之路
以太坊十年:Vitalik的思想进化之旅
2015年7月30日,以太坊主网正式启动。
与比特币的神秘起源不同,以太坊的发展轨迹一直伴随着创始人Vitalik Buterin的身影。这位年轻的技术理想主义者用十年时间,将自己的哲学理念和价值观不断融入以太坊的代码和发展方向中。
从最初的"世界计算机"愿景,到DAO危机后的治理反思,再到合并(Merge)和基金会的深度变革,以太坊的每次进化都烙印着Vitalik思想的痕迹。
以太坊的十年历程,也是Vitalik思想不断进化的历程。
理想主义者的乌托邦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银行倒闭、信任崩塌之际,比特币应运而生。这项新兴技术不仅吸引了技术极客,也改变了17岁少年Vitalik Buterin的人生轨迹。
2011年,Vitalik通过父亲了解到比特币。他开始在网上搜索比特币论坛,并找到了愿意用比特币支付他文章的人。很快,Vitalik的文章引起了比特币爱好者Mihai Alisie的注意,两人于2011年底共同创办了《Bitcoin Magazine》。
2013年,Vitalik环游世界拜访比特币社区后,坚信当时对区块链2.0的理解都是错误的。他意识到,如果能编写一个具备图灵完备编程语言的比特币版本,就可以在区块链上提供各种数字服务。
同年11月,19岁的Vitalik发布了以太坊白皮书,提出了"世界计算机"的愿景。这份白皮书迅速在加密圈引起轰动,人们第一次意识到区块链不仅可以作为货币,还能成为全球化的去中心化平台。
那时的Vitalik是纯粹的理想主义者,他在采访中坦言持有二元论世界观,认为大多数社会问题都源于中央集权。"我把一切涉及政府监管或企业控制的事情都视为纯粹的邪恶。"
然而,理想与现实之间总有差距。团队内部很快出现分歧,一些联合创始人希望将以太坊发展成盈利性商业实体,而Vitalik更倾向于非营利、开放的社区模式。
2014年6月,冲突达到顶点。Vitalik要求Charles Hoskinson和Amir Chetrit离开团队,并成立了以太坊基金会(EF),确立非营利治理方向。同年,Gavin Wood也因与Vitalik在开发优先级和非营利方向上存在分歧而离开。
2015年7月30日,以太坊主网在柏林一间小办公室内悄然启动。"世界计算机"的愿景从白皮书变为现实。
然而,在光环背后,年轻的Vitalik并未为迎接更复杂、更严峻的现实世界做好充分准备。
理想遭遇现实
以太坊诞生初期,Vitalik更像一个纯粹的技术乌托邦主义者。他坚信区块链的核心价值在于去中心化,强调任何人都可以在以太坊上自由构建应用,无需中央权威批准。
2015年Devcon 1大会上,Vitalik反复强调以太坊的开放(Open)、无需信任(Trustless)特性,描绘了一个由代码而非权力主导的理想世界。
但去中心化并不意味着一切自然趋于美好。Vitalik虽然反对中心化,却不可避免地成为社区意见的最终仲裁者。这种微妙的权力悖论在随后的DAO危机中被彻底放大。
2016年,The DAO作为世界首个去中心化投资基金在以太坊上线,募集了超过1200万个以太币,价值1.5亿美元。然而6月,一名黑客利用智能合约漏洞发起攻击,窃取了约360万枚ETH。
22岁的Vitalik面临巨大挑战。保护投资者资产的迫切需求与去中心化的技术信条形成了巨大冲突。最终,Vitalik选择了一条折中而务实的路:倡导通过硬分叉恢复被盗资金,并让整个社区投票决定。
这一决定虽然稳定了市场,但也导致以太坊分裂为ETH和ETC。Vitalik在这场危机中失去的不仅是睡眠,还有他对智能合约"完美执行"的信心。那个100%信任技术的"圣徒"不见了,一个更加务实的Vitalik开始了新的征程。
DAO危机后,Vitalik在博客中承认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他提出需要引入更严格的安全审计和形式化验证,并开始在公开演讲中讨论治理问题,强调"社区协作"而非技术绝对主义才是以太坊成功的关键。
2017年,ICO(初始代币发行)热潮席卷而来,为以太坊带来沉重的网络负担。同年底,NFT游戏CryptoKitties导致以太坊严重拥堵,Gas费用飙升。Vitalik意识到:如果扩展性问题得不到解决,以太坊将难以实现普惠愿景。
在采访中,他毫不掩饰对行业投机化的失望:"很多项目表面上去中心化,实际只是换了包装。我们必须证明,区块链的存在理由真的优于传统技术。"
2018年加密市场崩盘,ETH从1400美元跌至83美元,大批ICO项目倒闭。Vitalik开始思考如何将区块链重新引向有意义的方向。他与学者合作发表了《自由激进主义》,提出二次方投票机制,希望通过公共资助模式支持真正有价值的项目。
针对扩展性不足问题,Vitalik与社区开发者提出EIP-1559,引入动态Gas费机制,推动以太坊从工作量证明(PoW)转向权益证明(PoS),以降低能耗,提升交易吞吐量。
经历DAO危机、投机泡沫和价格崩溃,Vitalik完成了一次深刻的思想转变。他从一个追求去中心化极致的"技术圣徒",变成一个必须考虑安全、治理和社会价值的建设者。
代码之外的战场
2020年至2022年,Vitalik经历了思想的另一个关键转折:他开始直面现实世界的复杂性,从单纯的技术理想主义者转变为兼顾社会治理、公共责任与现实政治的多维思考者。
2020年8月,他在博文中提出,区块链永远无法完全做到"无信任",现实中的社会契约和权力关系无法被彻底消解。这与他早年希望完全用代码取代人类共识的想法形成鲜明反差。
2021年,Vitalik批评了单一的代币投票治理模式,呼吁建立多元共识和软治理机制,试图让区块链更符合人类社会的决策逻辑。
2022年,以太坊面临重大挑战——合并(Merge)。从PoW转向PoS的过程并不顺利,遭到了部分社区成员的批评。尽管如此,Vitalik和基金会仍坚定推进合并。9月15日,以太坊正式完成Merge,PoW退出历史舞台。
同年2月,俄乌战争爆发。Vitalik打破"中立"立场,在社交媒体上用俄语谴责普京,并通过加密捐赠向乌克兰提供人道主义和军事支持。9月,他亲赴基辅参加技术峰会,表达对乌克兰的支持。
面对批评,Vitalik表示:"我在2022年做出的决定之一,就是尝试更加敢于冒险,不再保持中立。我宁愿以太坊冒犯某些人,也不愿它成为什么都不代表的空壳。"
在Luna崩溃、FTX倒塌后,Vitalik认为加密世界真正的问题已经不在底层协议的安全性和扩容能力,而是如何在应用层实现社会价值。他呼吁构建能够改善公共治理、资助公共物品、促进透明金融工具的去中心化应用。
经历合并争议、战争冲击、投机狂潮与行业崩塌后,Vitalik不再只是坐在代码背后的极客。他开始以行动者、思想家的角色积极参与公共议题。他的理想国有了新的轮廓:不仅是技术架构,更是治理、自由与公共价值共存的多维实验场。
黑夜中的破晓
Merge完成后,以太坊的技术路线进入稳定期。Vitalik在这个阶段持续推进公共物品资助和信息金融理念,包括支持开源开发、社区治理,探索预测市场和数据金融工具,倡导去中心化应用关注社会问题和公共治理。
面对AI浪潮和"有效加速主义",Vitalik提出了"防御性加速"概念,主张技术发展应优先考虑"防御",保护民主与去中心化秩序。他警告AI的集中化风险,呼吁以太坊重拾早期加密精神:隐私保护、开源协作、去中心化权力。
然而,2024年加密市场并未追随Vitalik的指引。他倡导的隐私、Layer2等技术叙事被市场冷落,ETH价格长期低迷。市场开始盛行"以太坊已老化""基金会失去创新力"的言论。
Vitalik在社交媒体上表达了沮丧,但他坚持"不要自我否定,要让自己无可撼动"的信念。
2025年初,以太坊基金会进行了重大人事调整。随后,随着Circle上市、稳定币与RWA概念崛起,以太坊再度成为市场焦点。多家上市公司开始效仿MicroStrategy模式,启动"ETH储备"计划。
7月,在EthCC大会上,Vitalik再次发出警告:Web3正站在十字路口,开发人员必须将工作锚定在自由、去中心化和隐私上,否则该行业可能背叛其创始原则。
7月30日,以太坊上线10周年。Vitalik转发了基金会成员的感悟:"当银行倒闭、云服务熄火、服务器打补丁时,以太坊依然在运行。我们依然在前行。十年在线,永远向前。"
Vitalik最近还转发了一段他喜欢的歌词:"黑夜如果不黑暗,美梦又何必向往。破晓会是坚持的人最后获得的奖赏。"这似乎是对过去两年以太坊和Vitalik风雨历程的最好注脚:在黑夜中,他选择坚持,等待破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