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密财库成上市公司新宠,潜在风险引发业内关注近期,将加密货币纳入公司财务战略的上市企业数量显著增加。据统计,至少124家上市公司已将比特币列入资产负债表。除比特币外,一些公司还选择将以太坊、Solana和XRP等加密货币纳入财库策略。然而,这一趋势也引发了业内人士的担忧。有专家将当前情况与灰度比特币信托基金(GBTC)的历史相比较。GBTC曾长期交易溢价,但当溢价转为折价时,成为多个机构崩盘的导火索。某银行的数字资产研究主管警告,如果比特币价格下跌超过22%,可能导致企业被迫抛售。若比特币跌至9万美元以下,约半数持有比特币的企业可能面临亏损风险。某知名公司目前持有约580,955枚比特币,市值约610.5亿美元,但其公司市值高达1074.9亿美元,溢价接近1.76倍。这种高溢价现象引发了对潜在杠杆风险的担忧。除此之外,还有多家公司recently采用了比特币财库战略。这些公司背景各异,有的由知名投资机构支持,有的是由行业知名人士创立,融资规模从数亿到数十亿美元不等。然而,有业内人士指出,这些公司的操作模式与GBTC的套利模式存在结构性相似之处。如果市场进入熊市,可能会引发"踩踏效应",导致资产价格暴跌。回顾历史,GBTC在2020-2021年曾一度风光无限,溢价高达120%。但2021年后,GBTC迅速转为负溢价,最终成为多家加密机构爆雷的导火索。GBTC的机制设计存在"只进不出"的问题:投资者在一级市场申购后需锁定6个月才能在二级市场出售,且无法直接赎回为比特币。这种机制在早期吸引了大量投资,但也催生了大规模的"杠杆套利游戏"。多家知名加密机构曾大量持有GBTC,并利用其作为贷款抵押物。当市场转向时,这些机构面临巨大损失,有的被迫清算,有的不得不大规模抛售GBTC。目前,越来越多的公司正在效仿某知名公司的"比特币财库飞轮"模式。这一模式的核心逻辑是:股价上涨、增发融资、购入比特币、提振市场信心,从而推动股价继续上涨。然而,批评者认为,这种模式本质上是将传统金融手段与加密资产价格直接挂钩,一旦市场转熊,可能会引发连锁反应。如果币价暴跌,公司财务资产将迅速缩水,影响估值和融资能力,可能被迫抛售比特币,进一步加剧市场压力。更值得关注的是,如果这些公司的股票被借贷机构或交易所接受为抵押品,其波动性可能会进一步传导到传统金融或DeFi系统,放大风险。尽管如此,也有观点认为,目前仍处于早期阶段,因为多数交易机构尚未接受比特币ETF作为保证金抵押。对于某知名公司的风险评估,有分析认为,其资本结构并非传统意义上的高风险杠杆模型,而是一套相对可控的"类ETF+杠杆飞轮"系统。公司通过多种融资方式购买比特币,构建出持续吸引市场关注的波动性逻辑。更重要的是,其债务工具的到期时间多集中在2028年及之后,在短期内几乎不存在偿债压力。这一模型的核心是通过动态调整融资方式,在不同市场环境下灵活操作,形成一个资本市场自我增强的飞轮机制。公司将自身定位为比特币波动性的金融代理工具,为无法直接持有加密资产的机构投资者提供了一个具备期权属性的高Beta比特币标的。总的来说,上市公司加密财库策略正成为市场焦点,但也引发了对其结构性风险的争议。尽管一些公司通过灵活的融资手段构建出相对稳健的财务模型,但整体行业能否在市场波动中保持稳定,仍需时间验证。这轮"加密财库热潮"是否会重演GBTC式的风险路径,仍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上市公司比特币财库策略兴起 业内警惕GBTC式风险重演
加密财库成上市公司新宠,潜在风险引发业内关注
近期,将加密货币纳入公司财务战略的上市企业数量显著增加。据统计,至少124家上市公司已将比特币列入资产负债表。除比特币外,一些公司还选择将以太坊、Solana和XRP等加密货币纳入财库策略。
然而,这一趋势也引发了业内人士的担忧。有专家将当前情况与灰度比特币信托基金(GBTC)的历史相比较。GBTC曾长期交易溢价,但当溢价转为折价时,成为多个机构崩盘的导火索。
某银行的数字资产研究主管警告,如果比特币价格下跌超过22%,可能导致企业被迫抛售。若比特币跌至9万美元以下,约半数持有比特币的企业可能面临亏损风险。
某知名公司目前持有约580,955枚比特币,市值约610.5亿美元,但其公司市值高达1074.9亿美元,溢价接近1.76倍。这种高溢价现象引发了对潜在杠杆风险的担忧。
除此之外,还有多家公司recently采用了比特币财库战略。这些公司背景各异,有的由知名投资机构支持,有的是由行业知名人士创立,融资规模从数亿到数十亿美元不等。
然而,有业内人士指出,这些公司的操作模式与GBTC的套利模式存在结构性相似之处。如果市场进入熊市,可能会引发"踩踏效应",导致资产价格暴跌。
回顾历史,GBTC在2020-2021年曾一度风光无限,溢价高达120%。但2021年后,GBTC迅速转为负溢价,最终成为多家加密机构爆雷的导火索。
GBTC的机制设计存在"只进不出"的问题:投资者在一级市场申购后需锁定6个月才能在二级市场出售,且无法直接赎回为比特币。这种机制在早期吸引了大量投资,但也催生了大规模的"杠杆套利游戏"。
多家知名加密机构曾大量持有GBTC,并利用其作为贷款抵押物。当市场转向时,这些机构面临巨大损失,有的被迫清算,有的不得不大规模抛售GBTC。
目前,越来越多的公司正在效仿某知名公司的"比特币财库飞轮"模式。这一模式的核心逻辑是:股价上涨、增发融资、购入比特币、提振市场信心,从而推动股价继续上涨。
然而,批评者认为,这种模式本质上是将传统金融手段与加密资产价格直接挂钩,一旦市场转熊,可能会引发连锁反应。如果币价暴跌,公司财务资产将迅速缩水,影响估值和融资能力,可能被迫抛售比特币,进一步加剧市场压力。
更值得关注的是,如果这些公司的股票被借贷机构或交易所接受为抵押品,其波动性可能会进一步传导到传统金融或DeFi系统,放大风险。
尽管如此,也有观点认为,目前仍处于早期阶段,因为多数交易机构尚未接受比特币ETF作为保证金抵押。
对于某知名公司的风险评估,有分析认为,其资本结构并非传统意义上的高风险杠杆模型,而是一套相对可控的"类ETF+杠杆飞轮"系统。公司通过多种融资方式购买比特币,构建出持续吸引市场关注的波动性逻辑。更重要的是,其债务工具的到期时间多集中在2028年及之后,在短期内几乎不存在偿债压力。
这一模型的核心是通过动态调整融资方式,在不同市场环境下灵活操作,形成一个资本市场自我增强的飞轮机制。公司将自身定位为比特币波动性的金融代理工具,为无法直接持有加密资产的机构投资者提供了一个具备期权属性的高Beta比特币标的。
总的来说,上市公司加密财库策略正成为市场焦点,但也引发了对其结构性风险的争议。尽管一些公司通过灵活的融资手段构建出相对稳健的财务模型,但整体行业能否在市场波动中保持稳定,仍需时间验证。这轮"加密财库热潮"是否会重演GBTC式的风险路径,仍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