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抗疫应用现状与挑战:公共预警系统最具发展潜力

新冠疫情下区块链行业发展调研报告

摘要

新冠肺炎疫情对区块链企业主要造成短期负面影响,中长期影响有限。超八成企业认为疫情带来的负面影响主要集中在工作进度拖延、固定成本开支较大、与合作机构业务受阻等方面。

区块链企业应对疫情的方式主要包括:开展"分布式办公""云复工"、改变营销模式和服务提供方式以及研发新产品,推出抗疫应用。

区块链抗疫应用规模尚不突出,相比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区块链应用数量占比仅9%,原因包括行业发展早期、技术成熟度待提升、应用落地条件不完备等。

受疫情影响,超六成区块链企业对短期发展战略做调整,长期战略调整约22%。

疫情下,区块链行业新机会涌现,公共预警系统、物资溯源、舆情监控和身份信息登记等领域发挥空间大。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对象界定

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各行各业,区块链企业业务开展具有线上化、互联网化特征,受损相对较小,但部分业务环节也受波及。对部分企业而言,线下业务开展受阻、项目推进延迟、资金链压力等给经营带来不小挑战。

机遇也在困难中酝酿。疫情防控中,区块链企业快速响应,推出相关应用助力公共防疫,彰显技术价值。一场关于区块链技术在公共场域应用的全民讨论呼之欲出。

2019年以来,区块链技术得到中央高度重视,政策和市场双重推动下,赋能实体经济步伐加速。当前区块链行业已进入强调赋能产业的3.0阶段,专注"区块链+"企业将是2020年最活跃主体之一,引领产业潮流方向。

为进一步了解这些企业在疫情中的应对和行动,帮助行业抓住发展机遇,本报告联合相关机构发起线上调研,收集到超30家区块链企业参与(其中23家参与线上问卷)。这些企业主要开展区块链技术研发及应用服务,业务涉及供应链管理、电子存证、数字身份、电子政务、溯源等多领域。

二、疫情对区块链企业影响几何?

(一)短期内产生负面影响,中长期影响有限

近七成企业表示,疫情中业务发展受到一定影响,但已采取相关应对措施;超两成企业表示业务开展未受影响;8.7%企业遭受较大负面冲击。

疫情对区块链企业造成的冲击主要集中于短期,中长期影响有限,原因有三:

  1. 技术、产品研发等核心业务受影响较小。区块链企业以线上化经营为主,核心业务属纯线上,基本可照常运转。部分企业在多地有分支机构,"分布式办公"是工作常态,对多地协同、云端会议等办公方式能灵活应对。

  2. 疫情刺激更多应用场景产生。此次疫情凸显区块链技术在降低成本、加强隐私保护和提升社会运转效率等方面的巨大发挥空间,会刺激更多应用场景产生。同时,疫情进一步刺激线上业务发展,区块链可有效提升线上业务效率,保证透明性,应用频率会进一步加大。

  3. 长期向好的政策红利。"1024"讲话为区块链产业发展注入"强心剂"。2020年1月,区块链成为各地政府工作报告焦点,得到前所未有的肯定和重视。2月,央行发布《金融分布式账本技术安全规范》,为行业发展提供规范,相关应用有望进一步提速。

(二)影响集中于工作进度拖延、固定成本开支较大等方面

超八成企业认为疫情带来的负面影响主要集中于工作进度拖延、固定成本开支较大、与合作机构开展业务受阻等方面。

疫情期间,线下业务交流、推进受阻。前期项目招标、业务洽谈难以如期进行,企业业务推广计划被打断。正在沟通中的业务,因隔离状态无法深入交流细节,沟通效率低,业务推进缓慢。付款手续也被拉长。总体上,区块链企业工作进度均有所拖延,对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同时,区块链企业多处于早期发展阶段,资金流有限,固定成本开支较大也是重要影响因素。在人员复工推迟,整体业务开展受阻情况下,员工工资、社保、税费、租金等均为刚性支出,资金缺口较大。

目前,区块链技术应用场景更多与传统产业融合,合作机构多为传统企业。受疫情影响,传统企业核心诉求是在完成疫情防控前提下保障基本生产,对新兴技术需求降低。疫情对传统产业造成冲击势必波及区块链行业。

三、面对疫情,区块链企业如何转"危"为"机"?

改变员工办公方式、营销模式、客户服务模式以及研发新产品,开拓新业务模式是区块链企业应对疫情的主要方式。

(一)开展"分布式办公""云复工",保证业务进度

疫情期间,传统办公模式受阻,为保证业务正常进行,区块链企业开始"分布式办公""云复工"模式,鼓励通过视频会议、电话会议高效沟通,力争员工居家隔离状态下保持正常工作。部分企业安排专门团队对员工进行关怀,鼓舞士气,关注健康工作状态。

"分布式办公"虽能在很大程度保证业务正常进行,但相较线下办公,仍存在协同效率低、不易监督等问题,由于物理距离、缺少形式监督,工作很大程度依赖员工自觉性;远程沟通容易导致信息不对称、工作进展缓慢。线上办公模式导致整体工作效率降低。

(二)改变营销模式和服务提供方式

受疫情影响,虽然大多数企业开展"分布式办公"模式,但商业合作遭受很大影响。目前,疫情虽在一定程度受到控制,但商业环境效率低下问题难以快速恢复,企业项目线下沟通、推广受到直接冲击。探索新营销模式和服务提供方式,成为所有区块链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

目前,大部分企业服务提供方式通过线上化途径进行。通过手机、电脑等设备,采用邮件、电话、微信等多种沟通方式与客户对接,力求第一时间、第一速度响应客户需求。在营销模式上,一些企业改变以前"广撒网"的销售推广模式,开始聚焦成熟产品,聚焦关键客户,努力提高成单率,提升主打产品竞争力。

(三)研发新产品,推出抗疫应用

区块链以互联网底层结构为基础,能为不同行业、参与主体实现可信信息交互提供技术支撑。区块链技术天然契合疫情防控的管理分散性、多方参与性和溯源要求。流程越复杂,参与方越多,区块链作用越大。

为应对企业危机,也为防控疫情贡献力量,区块链企业开展技术抗疫,推出相关抗疫应用。疫情期间,包括区块链企业在内的机构、组织推出的区块链抗疫应用主要集中在疫情数据监测、金融、慈善、医疗等领域。

但相比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区块链技术在疫情防控中表现并不抢眼。据不完全统计,疫情期间,在信息技术抗疫应用数量占比中,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位列前三,其中应用人工智能案例最多,高达71%,而区块链技术应用数量占比仅9%。

在本次调研中,23家区块链企业中12家开展区块链抗疫应用,其中66.67%应用基于原先业务改造,25%为临时开发,仅8.33%基于原有业务。这说明区块链企业在公共疫情防控等相关方面应用不足,尚存较大发展空间。

从应用效果和落地规模看,12项应用中,仅25%实现大规模应用,其余虽已落地,但尚未大规模应用或处于内测阶段。造成这一事实落差的原因主要包括行业发展阶段、技术自身成熟度、应用落地土壤等多方面:

  1. 我国区块链行业发展尚处早期。区块链技术价值在国内得到真正正视,始于去年中央层面1024讲话,此前社会大众对区块链认知更多与"币"关联,监管对加密货币整治也对区块链研发应用领域造成牵制。受限于政府和监管态度,行业发展推进速度尚不理想。在疫情发生时,距离区块链技术"正名"仅数月时间,应用落地推进工作大多处于早期,因而在疫情中难有突出规模化效果。

  2. 区块链技术本身尚不成熟,安全性、可拓展性和稳定性待进一步提高。同时,行业对区块链技术理解存在局限性,对技术落地推进尚不能带来效果明显的增益作用。根据Gartner 2019年区块链科技技术成熟度曲线,区块链技术尚未达到成熟阶段。Gartner预测,区块链技术和运营要到2028年才能实现全面扩展。

  3. 区块链技术落地应用,需要政府、金融机构等多方配合,而且要基于相应产业或领域信息化改造基础之上,目前国内多个产业领域的信息化土壤仍不成熟,因此适合区块链技术大规模落地应用的领域并不多。

  4. 我国区块链技术应用研发更偏重对效率的考量,与风险防范相关的应用研发缺乏政策引导和支持,存在较大缺位。

  5. 区块链行业发展虽得到中央层面肯定,但要将技术与具体场景结合,推动应用落地成本依然很高,在缺少买单人情况下,大部分中小型区块链企业都有成本压力,对行业发展推动也带来延滞影响。

四、疫情之下,区块链行业酝酿着哪些新机会?

疫情防控过程暴露我国在公共性突发事件应对中仍存许多待提升之处,其中信息流通共享不畅、信息不对称和信任问题最为突出。而这些问题的解决,亟需像区块链这样一种具有去中心化、公开透明、可追溯、不可篡改等特性的技术。区块链技术本质上是分布式数字账本,适用于实现信任构建,信息共享,多主体协作,信息溯源等功能需求,在降低信任成本,提升社会运转效率等方面存在巨大发挥空间。

此次疫情防控中,区块链技术应用主要在以下四个领域:疫情数据监测、金融、慈善和医疗,区块链的业务机遇正不断涌现,特别是非接触式的、增加公共服务效率的、促进精细化管理等场景,对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需求正在增多。

(一)区块链行业的业务机遇

调研数据显示,超过八成受访企业认为,疫情为区块链行业带来的业务机遇

此页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内容,仅供参考(非陈述/保证),不应被视为 Gate 认可其观点表述,也不得被视为财务或专业建议。详见声明
  • 赞赏
  • 4
  • 分享
评论
0/400
老钱包已哭晕vip
· 12小时前
九年老钱包呢9趴很完美!
回复0
StableGeniusDegenvip
· 12小时前
9%也叫应用?不如去睡大觉
回复0
链上考古学家vip
· 12小时前
区块链会玩,跟老马搞"云复工"
回复0
吃面还是吃币vip
· 12小时前
这9%占比 还挺难受啊
回复0
交易,随时随地
qrCode
扫码下载 Gate APP
社群列表
简体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