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冲刺全球数字资产中心地位随着真实世界资产(RWA)代币化快速进入主流金融领域,香港正以清晰的监管框架、开放的市场策略和积极的政策创新,努力构建新一代金融基础设施。在这场全球竞争中,香港正寻求抢占先机。当全球最大的资产管理公司贝莱德董事长表示"每一种资产都可以被代币化"时,他描述的并非遥远的未来,而是当下正在发生的变革。这种演进正在重塑资本形成方式、资产分发机制和金融机会获取路径。目前,已有超过240亿美元的RWA在公有链上流通,包括收益型美债、私募信贷池、代币化的大宗商品与房地产等。这些曾被视为"加密好奇实验"的尝试,如今正成为全球金融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资本市场的底层管道正在悄然重构。香港于6月26日发布的《数字资产发展政策声明2.0》中提出了"Leap"监管框架,将监管范围扩大至稳定币发行方、托管方及RWA平台。这释放出明确信号:香港不仅允许代币化,更积极倡导代币化。"Leap"框架涵盖法律与监管简化、代币化产品拓展、应用场景推进以及人才与合作伙伴发展等方面。它通过制定稳定币牌照制度、明确代币化ETF的监管框架、延续此前在数字债券、绿色金融方面的试点,推动形成更广阔的愿景,鼓励从贵金属到可再生能源基础设施等各种资产的代币化。香港的做法与其他市场形成鲜明对比。新加坡采取了更为审慎的方法,聚焦机构参与,限制零售投资者。而香港则选择了更广泛、更包容的路径,在设定清晰适当性规则的前提下,允许零售用户参与,拓展了潜在市场空间。相较于欧盟规范性的加密资产市场构架和美国碎片化的监管拉锯战,香港提供了一个更统一、以原则为基础的系统,为创新者和投资者提供了所需的清晰度。然而,仅仅铺好轨道并不意味着列车就能准点运行。发行代币化资产相对容易,难点在于是否有人愿意持有、交易并信任它。许多代币化项目最终失败,不是因为技术问题,而是缺乏市场需求。真正的考验在于:某个代币化资产是否真的为特定用户群体解决了实际问题。一些项目已经通过这道考验并成功扩展。例如,代币化的美债产品因提供稳定、透明的收益率,在全球储户中获得广泛采用,尤其在那些缺乏安全收益渠道的新兴市场。另外,一些协议在私募信贷领域开辟了新路径,通过撮合机构借款人和加密原生贷款方,并实现链上透明风控,使产品双向可用。这些成功案例的关键不在于新奇的技术,而是资产、用户和包装方式三者的完美匹配。香港本地生态也正朝这个方向发展。金融管理局的"Project Ensemble"正在实验代币化的债券、基金、碳信用、充电桩基础设施与供应链金融等场景。这些项目颇具潜力,但真正能大规模打通资产、受众和使用场景三要素的爆款项目,尚未出现。香港已经为数字资产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监管清晰、机构认可、公私协作的可信项目不断推进。它正日益被视为一个安全、结构清晰的数字资产实验环境,再加上其作为中国数字资产战略重要一环的潜力,使其意义远远超出本地市场本身。然而,最具挑战性的部分才刚刚开始。下一阶段的竞争,将由"产品与市场契合度"决定,而非更多政策。香港能否吸引东南亚储户投资真正有收益的稳定币产品?能否通过合规的数字包装方式,把中国的产业资产连接到全球资本?能否孵化出新一代不仅合法合规,而且真正有市场需求的RWA产品?这些问题将决定RWA是否只是一个短暂风口,还是能成为持久变革;也将决定香港能否成为这个新时代的全球代币化之都。如果成功,香港将不仅是领跑者,更将成为未来金融形态的重要定义者之一。
香港数字资产新政:打造RWA代币化全球中心
香港冲刺全球数字资产中心地位
随着真实世界资产(RWA)代币化快速进入主流金融领域,香港正以清晰的监管框架、开放的市场策略和积极的政策创新,努力构建新一代金融基础设施。在这场全球竞争中,香港正寻求抢占先机。
当全球最大的资产管理公司贝莱德董事长表示"每一种资产都可以被代币化"时,他描述的并非遥远的未来,而是当下正在发生的变革。这种演进正在重塑资本形成方式、资产分发机制和金融机会获取路径。
目前,已有超过240亿美元的RWA在公有链上流通,包括收益型美债、私募信贷池、代币化的大宗商品与房地产等。这些曾被视为"加密好奇实验"的尝试,如今正成为全球金融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资本市场的底层管道正在悄然重构。
香港于6月26日发布的《数字资产发展政策声明2.0》中提出了"Leap"监管框架,将监管范围扩大至稳定币发行方、托管方及RWA平台。这释放出明确信号:香港不仅允许代币化,更积极倡导代币化。
"Leap"框架涵盖法律与监管简化、代币化产品拓展、应用场景推进以及人才与合作伙伴发展等方面。它通过制定稳定币牌照制度、明确代币化ETF的监管框架、延续此前在数字债券、绿色金融方面的试点,推动形成更广阔的愿景,鼓励从贵金属到可再生能源基础设施等各种资产的代币化。
香港的做法与其他市场形成鲜明对比。新加坡采取了更为审慎的方法,聚焦机构参与,限制零售投资者。而香港则选择了更广泛、更包容的路径,在设定清晰适当性规则的前提下,允许零售用户参与,拓展了潜在市场空间。
相较于欧盟规范性的加密资产市场构架和美国碎片化的监管拉锯战,香港提供了一个更统一、以原则为基础的系统,为创新者和投资者提供了所需的清晰度。
然而,仅仅铺好轨道并不意味着列车就能准点运行。发行代币化资产相对容易,难点在于是否有人愿意持有、交易并信任它。许多代币化项目最终失败,不是因为技术问题,而是缺乏市场需求。真正的考验在于:某个代币化资产是否真的为特定用户群体解决了实际问题。
一些项目已经通过这道考验并成功扩展。例如,代币化的美债产品因提供稳定、透明的收益率,在全球储户中获得广泛采用,尤其在那些缺乏安全收益渠道的新兴市场。另外,一些协议在私募信贷领域开辟了新路径,通过撮合机构借款人和加密原生贷款方,并实现链上透明风控,使产品双向可用。
这些成功案例的关键不在于新奇的技术,而是资产、用户和包装方式三者的完美匹配。香港本地生态也正朝这个方向发展。金融管理局的"Project Ensemble"正在实验代币化的债券、基金、碳信用、充电桩基础设施与供应链金融等场景。这些项目颇具潜力,但真正能大规模打通资产、受众和使用场景三要素的爆款项目,尚未出现。
香港已经为数字资产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监管清晰、机构认可、公私协作的可信项目不断推进。它正日益被视为一个安全、结构清晰的数字资产实验环境,再加上其作为中国数字资产战略重要一环的潜力,使其意义远远超出本地市场本身。
然而,最具挑战性的部分才刚刚开始。下一阶段的竞争,将由"产品与市场契合度"决定,而非更多政策。香港能否吸引东南亚储户投资真正有收益的稳定币产品?能否通过合规的数字包装方式,把中国的产业资产连接到全球资本?能否孵化出新一代不仅合法合规,而且真正有市场需求的RWA产品?
这些问题将决定RWA是否只是一个短暂风口,还是能成为持久变革;也将决定香港能否成为这个新时代的全球代币化之都。如果成功,香港将不仅是领跑者,更将成为未来金融形态的重要定义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