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稳定币对金融体系的潜在影响稳定币是一类币值锚定特定资产的加密货币,是连接去中心化金融系统和传统金融体系的桥梁,也是去中心化金融系统的重要基础设施。近期美国和中国香港在欧盟之后相继通过稳定币监管法案,标志着全球部分主要地区正式建立对于稳定币监管框架。去中心化金融迎来发展机遇的同时或将加深与传统金融体系的融合,亦对全球金融体系带来新的挑战与风险。## 摘要近期美国通过稳定币法案,成为美国首个为稳定币建立监管框架的法案,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监管空白。中国香港也通过了功能类似的稳定币法案,有助于中国香港参与全球数字金融中心竞争,巩固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继欧盟之后,美国和中国香港都推出了针对稳定币的监管框架,成为加密货币融入主流金融体系的重要一步。本次的稳定币相关法案主要针对此前行业出现的风险点,包括储备资产不透明、流动性管理风险、算法稳定币币值不稳定、洗钱和非法金融活动、消费者保护不足等问题,制定一系列规范。法案均参照了对于传统金融机构的监管框架,但在流动性管理上更为严格。美国、欧盟和中国香港对于银行的法定准备金率均接近0%,但对于稳定币的发行机构要求准备金率为100%,主要是考虑到对于银行已存在较为成熟的严格监管,存款流动性也较为稳定;但稳定币不付息,交易较为频繁。境外监管对于稳定币的定位并非"链上存款",而是 "链上现金",从而筑牢去中心化金融体系的根基。截至2025年5月末,主流稳定币市值合计约2300亿美元,相对于2020年初的规模增长超过40倍,增速较快,但相比主流金融体系规模仍然较小,仅相当于美国在岸存款的1%。但从交易额来看,稳定币作为加密货币体系重要的支付手段和基础设施的作用明显,主流稳定币的年度交易额达到28万亿美元,超过信用卡组织Visa和Mastercard的年交易额。随着稳定币纳入金融监管框架,去中心化金融也有望迎来发展机遇并加深与传统金融体系的融合。## 正文### 稳定币法案:加密货币监管的里程碑近期美国通过稳定币法案,成为美国首个为稳定币建立监管框架的法案,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监管空白。中国香港也通过了功能类似的稳定币法案,有助于中国香港参与全球数字金融中心竞争,巩固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继欧盟之后,美国和中国香港都推出了针对稳定币的监管框架,成为加密货币融入主流金融体系的重要一步。### 从"野蛮生长"到逐步走向规范发展本次的稳定币相关法案主要针对此前行业出现的风险点,包括储备资产不透明、流动性管理风险、算法稳定币币值不稳定、洗钱和非法金融活动、消费者保护不足等问题,制定一系列规范,主要内容包括:1. 流动性方面,要求稳定币储备资产100%锚定法定货币或高流动性资产,包括现金、活期存款、短期美国国债等,储备资产需要与运营资金隔离防止挪用;2. 准入资格方面,要求发行机构需要获得监管牌照授权,并设立最低资本准入门槛;3. 要求稳定币纳入现有的反洗钱监管框架,设置客户身份识别要求;4. 消费者保护方面,要求确保用户可按面值赎回,破产时客户资金享有优先清偿权;5. 明确禁止稳定币付息,以减少对传统金融体系的冲击。法案均参照了对于传统金融机构的监管框架,但在流动性管理上更为严格。美国、欧盟和中国香港对于银行的法定准备金率均接近0%,但对于稳定币的发行机构要求准备金率为100%,主要考虑到对于银行已存在较为成熟的严格监管,存款流动性较为稳定;但稳定币不付息,交易较为频繁,流动性状况不稳定。境外监管对于稳定币的定位并非"链上存款",而是 "链上现金",从而筑牢去中心化金融体系的根基。### 稳定币对金融系统的影响1. 更低成本、更高效率的国际支付手段使用稳定币汇款费率交易成本一般低于1%,时间一般为几分钟以内,比传统跨境支付更高效。但随着监管规范化,稳定币的合规成本也可能提高。长期来看,随着监管框架完善,稳定币在国际支付中的市场份额有望提高,尽管这一过程仍伴随着行业发展与监管完善。2. 全储备要求限制货币创造功能100%的储备资产要求限制了稳定币发行机构进行信用扩张的能力,存款兑换为稳定币的过程实际上是银行存款的转移而非创造,因此稳定币的发行理论上不影响美元货币供应。但当资金持续流出存款可能导致银行缩表、货币供应减少。3. 对银行的存款脱媒冲击稳定币对银行体系的冲击主要体现为金融脱媒效应,存款兑换为稳定币可能导致存款流出。尽管稳定币发行机构购买国债、逆回购等资产会使得存款回流银行,但从长期来看将导致银行负债从储蓄存款替换为同业负债,或使得银行减持债券出现缩表,导致银行息差承压、利润受到侵蚀。4. 承接政府债务、影响货币政策传导截至2025年一季度,USDT和USDC发行商持有美债储备合计1200亿美元左右,如果将其合并作为一个"经济体",则在海外持有美债经济体排名中位列第19位。随着稳定币市值上升,作为储备资产的美国国债需求或将增加。但稳定币能够承接的主要是3个月以内的短期美债,对长期美债的吸纳能力较为有限。5. 加密资产价格波动对金融市场的传导稳定币对金融市场的影响主要在三方面:去中心化金融体系内的借贷行为实现了"准货币"的创造功能;加密货币价格波动较大,影响股市预期;股市中加密资产和稳定币相关的标的通过基本面的变化影响股价。6. 国际货币秩序的潜在重构力量稳定币高度挂钩美元不仅是美元在全球金融主导力的链上映射,也同时是全球金融体系从美元主导通向更多元化新秩序的"桥梁"。从长期来看,美元的地位究竟是稳定币在监管新框架的引导下继续强化,还是受到来自其他货币和加密资产本身的挑战,仍有待在行业发展中持续观察。7. 对货币国际化的启示香港稳定币法案对货币国际化有着深远影响,通过规范稳定币发行,特别是港元稳定币,有助于提升港币在跨境支付、加密资产等领域的影响力,增强香港金融业和港币的国际竞争力,巩固中国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同时,香港可以利用自身金融市场优势和稳定币法案带来的制度创新,为其他货币国际化提供"试验田"。## 风险提示1. 加密货币行业发展风险:目前加密货币行业监管处于起步阶段,行业发展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潜在风险包括储备资产不透明、流动性管理风险、算法稳定币币值不稳定、洗钱和非法金融活动、消费者保护不足等。2. 稳定币对传统金融体系冲击超预期:加密货币行业发展速度较快,稳定币发展可能对传统金融体系产生冲击,影响传统金融机构业务发展。3. 监管政策推进不及预期:当前稳定币监管框架仍待完善,监管政策从推出到落地需要时间,后续存在政策推进不及预期风险。
稳定币监管标准化:机遇与挑战并存的金融新纪元
稳定币对金融体系的潜在影响
稳定币是一类币值锚定特定资产的加密货币,是连接去中心化金融系统和传统金融体系的桥梁,也是去中心化金融系统的重要基础设施。近期美国和中国香港在欧盟之后相继通过稳定币监管法案,标志着全球部分主要地区正式建立对于稳定币监管框架。去中心化金融迎来发展机遇的同时或将加深与传统金融体系的融合,亦对全球金融体系带来新的挑战与风险。
摘要
近期美国通过稳定币法案,成为美国首个为稳定币建立监管框架的法案,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监管空白。中国香港也通过了功能类似的稳定币法案,有助于中国香港参与全球数字金融中心竞争,巩固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继欧盟之后,美国和中国香港都推出了针对稳定币的监管框架,成为加密货币融入主流金融体系的重要一步。
本次的稳定币相关法案主要针对此前行业出现的风险点,包括储备资产不透明、流动性管理风险、算法稳定币币值不稳定、洗钱和非法金融活动、消费者保护不足等问题,制定一系列规范。法案均参照了对于传统金融机构的监管框架,但在流动性管理上更为严格。美国、欧盟和中国香港对于银行的法定准备金率均接近0%,但对于稳定币的发行机构要求准备金率为100%,主要是考虑到对于银行已存在较为成熟的严格监管,存款流动性也较为稳定;但稳定币不付息,交易较为频繁。境外监管对于稳定币的定位并非"链上存款",而是 "链上现金",从而筑牢去中心化金融体系的根基。
截至2025年5月末,主流稳定币市值合计约2300亿美元,相对于2020年初的规模增长超过40倍,增速较快,但相比主流金融体系规模仍然较小,仅相当于美国在岸存款的1%。但从交易额来看,稳定币作为加密货币体系重要的支付手段和基础设施的作用明显,主流稳定币的年度交易额达到28万亿美元,超过信用卡组织Visa和Mastercard的年交易额。随着稳定币纳入金融监管框架,去中心化金融也有望迎来发展机遇并加深与传统金融体系的融合。
正文
稳定币法案:加密货币监管的里程碑
近期美国通过稳定币法案,成为美国首个为稳定币建立监管框架的法案,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监管空白。中国香港也通过了功能类似的稳定币法案,有助于中国香港参与全球数字金融中心竞争,巩固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继欧盟之后,美国和中国香港都推出了针对稳定币的监管框架,成为加密货币融入主流金融体系的重要一步。
从"野蛮生长"到逐步走向规范发展
本次的稳定币相关法案主要针对此前行业出现的风险点,包括储备资产不透明、流动性管理风险、算法稳定币币值不稳定、洗钱和非法金融活动、消费者保护不足等问题,制定一系列规范,主要内容包括:
流动性方面,要求稳定币储备资产100%锚定法定货币或高流动性资产,包括现金、活期存款、短期美国国债等,储备资产需要与运营资金隔离防止挪用;
准入资格方面,要求发行机构需要获得监管牌照授权,并设立最低资本准入门槛;
要求稳定币纳入现有的反洗钱监管框架,设置客户身份识别要求;
消费者保护方面,要求确保用户可按面值赎回,破产时客户资金享有优先清偿权;
明确禁止稳定币付息,以减少对传统金融体系的冲击。
法案均参照了对于传统金融机构的监管框架,但在流动性管理上更为严格。美国、欧盟和中国香港对于银行的法定准备金率均接近0%,但对于稳定币的发行机构要求准备金率为100%,主要考虑到对于银行已存在较为成熟的严格监管,存款流动性较为稳定;但稳定币不付息,交易较为频繁,流动性状况不稳定。境外监管对于稳定币的定位并非"链上存款",而是 "链上现金",从而筑牢去中心化金融体系的根基。
稳定币对金融系统的影响
使用稳定币汇款费率交易成本一般低于1%,时间一般为几分钟以内,比传统跨境支付更高效。但随着监管规范化,稳定币的合规成本也可能提高。长期来看,随着监管框架完善,稳定币在国际支付中的市场份额有望提高,尽管这一过程仍伴随着行业发展与监管完善。
100%的储备资产要求限制了稳定币发行机构进行信用扩张的能力,存款兑换为稳定币的过程实际上是银行存款的转移而非创造,因此稳定币的发行理论上不影响美元货币供应。但当资金持续流出存款可能导致银行缩表、货币供应减少。
稳定币对银行体系的冲击主要体现为金融脱媒效应,存款兑换为稳定币可能导致存款流出。尽管稳定币发行机构购买国债、逆回购等资产会使得存款回流银行,但从长期来看将导致银行负债从储蓄存款替换为同业负债,或使得银行减持债券出现缩表,导致银行息差承压、利润受到侵蚀。
截至2025年一季度,USDT和USDC发行商持有美债储备合计1200亿美元左右,如果将其合并作为一个"经济体",则在海外持有美债经济体排名中位列第19位。随着稳定币市值上升,作为储备资产的美国国债需求或将增加。但稳定币能够承接的主要是3个月以内的短期美债,对长期美债的吸纳能力较为有限。
稳定币对金融市场的影响主要在三方面:去中心化金融体系内的借贷行为实现了"准货币"的创造功能;加密货币价格波动较大,影响股市预期;股市中加密资产和稳定币相关的标的通过基本面的变化影响股价。
稳定币高度挂钩美元不仅是美元在全球金融主导力的链上映射,也同时是全球金融体系从美元主导通向更多元化新秩序的"桥梁"。从长期来看,美元的地位究竟是稳定币在监管新框架的引导下继续强化,还是受到来自其他货币和加密资产本身的挑战,仍有待在行业发展中持续观察。
香港稳定币法案对货币国际化有着深远影响,通过规范稳定币发行,特别是港元稳定币,有助于提升港币在跨境支付、加密资产等领域的影响力,增强香港金融业和港币的国际竞争力,巩固中国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同时,香港可以利用自身金融市场优势和稳定币法案带来的制度创新,为其他货币国际化提供"试验田"。
风险提示
加密货币行业发展风险:目前加密货币行业监管处于起步阶段,行业发展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潜在风险包括储备资产不透明、流动性管理风险、算法稳定币币值不稳定、洗钱和非法金融活动、消费者保护不足等。
稳定币对传统金融体系冲击超预期:加密货币行业发展速度较快,稳定币发展可能对传统金融体系产生冲击,影响传统金融机构业务发展。
监管政策推进不及预期:当前稳定币监管框架仍待完善,监管政策从推出到落地需要时间,后续存在政策推进不及预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