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华斑竹
vip
幣齡12.2年
最高等級10
用戶暫無簡介
宗馥莉此舉好比是,父親留給女兒一大桌盛宴,並告訴女兒,她的弟妹也可以喫一點,但是女兒喫着突然不想弟妹一同喫就往盛宴上潑了瓢糞[捂臉],結果可能是大家都喫不了了,包括她自己。
宗馥莉有沒有涉嫌掏空國有資產,杭州政府佔股娃哈哈40%,一年下來,確沒有賺到什麼錢,大部分利潤都被宗家體外公司賺走了,如果杭州政府嚴格追究下來,估計宗馥莉董事長位置保不住了。
話說回來,自來水過濾一下就是純淨水,18億美金和其它百億的資產居然是賣水賣出來的,中國這市場龐大的嚇人呀。
宗慶後爲什麼不直接把18億美元現金設立信托,而是讓宗馥莉再添三億美元,湊夠21億再設立,今天我讀了財新的一篇報道之後,我理了理來龍去脈,這件事兒應該是這樣的。
2024年2月2日,癌症晚期的宗慶後意識到自己時日無多,必須得安排身後事了,這裏面有幾層顧慮,一是自己“一妻一女一布鞋”的傳奇愛國企業家形象一定要流芳千古,二是作爲江浙傳統家庭出來的
查看原文
  • 讚賞
  • 留言
  • 分享
在DeFi領域,固定收益市場始終存在一個結構性缺口——缺乏可信的、去中心化的利率定價基準。傳統金融中,LIBOR或SOFR等基準利率是債券、衍生品等金融產品的定價錨,而區塊鏈世界卻長期依賴中心化預言機或單一協議的自營數據。Treehouse Labs提出的DOR(Decentralized Oracle Rate)模型,或許正在打開一扇新的大門。
DOR機制:從博弈論到利率發現
Treehouse的核心創新在於將利率定價轉化爲一場精心設計的博弈。其DOR模型通過三層角色分工實現數據可信度:專業面板成員(Panelists)提交利率數據或預測,需質押TREE或tAsset作爲"誠信保證金";Operators(目前僅Treehouse自身)負責發起利率查詢並維護數據流程;Delegators通過委托tAssets給特定Panelists參與利益分配;Referencers則是最終使用數據的協議方。這種設計本質上是通過經濟博弈替代傳統金融中的權威機構認證——當數據準確性直接關聯質押資產的盈虧時,惡意操縱的成本將遠超收益。
首款落地產品TESR(Treehouse Ethereu
DEFI4.1%
TREE7.05%
查看原文
  • 讚賞
  • 留言
  • 分享
在區塊鏈技術演進的第七個年頭,行業正面臨着一個關鍵瓶頸:據Electric Capital開發者報告顯示,2023年跨鏈應用開發週期較單鏈方案平均延長47%,數據孤島導致的效率損耗每年造成約8.9億美元的開發資源浪費。這種背景下,Chainbase提出的全鏈數據網路解決方案正在引發業界新的技術思考。
全鏈數據網路的現實必要性
當前區塊鏈生態呈現典型的"蜂窩式結構",以太坊、Solana等主流鏈各自形成數據閉環。Glassnode數據顯示,頭部交易所需要維護平均17個獨立的數據索引器,每年基礎設施成本超過200萬美元。這種碎片化現狀不僅推高了開發門檻,更制約了復合型應用的創新——比如一個融合DeFi借貸與社交圖譜的Web3應用,可能需要同時調用6-8條鏈的實時數據。
Chainbase的突破性在於其"數據中臺"定位。通過構建統一的數據抽象層,將跨鏈數據訪問延遲從行業平均的2.3秒壓縮至800毫秒內(根據其測試網數據)。這種性能提升並非簡單優化,而是源於其獨特的雙鏈架構設計。
技術架構的範式創新
深入分析Chainbase的白皮書可以發現,其技術架構明顯區別於傳統跨鏈橋
C4.52%
ETH5.63%
SOL3.77%
DEFI4.1%
查看原文
  • 讚賞
  • 留言
  • 分享
鏈上數據的解構者:Bubblemaps如何重塑Web3信息價值鏈
區塊鏈的透明性是一把雙刃劍。盡管所有交易數據公開可查,但海量的鏈上信息往往以原始、無序的狀態呈現,普通用戶甚至專業分析師都難以從中提煉有效信號。這種數據過載的困境催生了一種新的需求——將雜亂無章的鏈上活動轉化爲可操作的洞察。Bubblemaps的誕生,正是爲了解決這一核心矛盾。
從透明到可讀:信息結構的價值躍遷
這種能力衍生出了一個新概念——InfoFi(信息金融)。如果說DeFi通過智能合約重構了資金流動,那麼InfoFi則通過數據結構化重構了信息流動。Bubblemaps扮演的角色類似於金融市場的
BMT0.22%
DEFI4.1%
查看原文
  • 讚賞
  • 留言
  • 分享
說的好像不是房子...
查看原文
  • 讚賞
  • 留言
  • 分享
{future}(BNBUSDT)
  • 讚賞
  • 留言
  • 分享
哪有什麼神仙皇帝?哪有什麼超人技術?玩合約都是靠命!麻吉大哥又能怎樣?平倉PUMP多頭倉位虧損776萬美元,總浮虧達1350萬美元
8月3日消息,據 Onchain Lens 監測,麻吉大哥完全平倉了 PUMP(5 倍)多頭倉位,虧損 776 萬美元,並在現貨市場賣出所有 PUMP,虧損 218 萬美元。目前其仍持有 ETH(25 倍)和 HYPE(5 倍)的多頭倉位,浮虧 1350 萬美元。其總利潤從 2600 萬美元下降至 380 萬美元。
他做多ETH/HYPE/PUMP基本已將此前盈利的2245萬美元全部回吐
據鏈上分析師餘燼監測,麻吉大哥做多 ETH/HYPE/PUMP 已經基本上把此前在 ETH、HYPE 做多上盈利的 2245 萬美元全部吐回(浮虧 1895 萬美元)。
其從 5 月中旬 27.5 美元開始通過現貨+合約做多 HYPE、5 月底 2,654 美元開始做多 ETH,7 月下旬時盈利高達 2245 萬美元。進入 8 月份後大盤開始回調,其做多的 ETH/HYPE/PUMP 開始虧損,到目前已經把之前的 2245 萬美元盈利回吐到 350 萬美元。$ETH
{future}(ETHUSDT)
PUMP1.06%
ETH5.63%
HYPE1.85%
查看原文
  • 讚賞
  • 留言
  • 分享
父母說過什麼話是你長大後才懂的。看完我淚流滿面。。。
查看原文
  • 讚賞
  • 留言
  • 分享
日思柴米夜思錢,忙碌半生未得閒。 也想飲酒抱花醉,奈何月俸三五千。 誰人不想醉花前,無奈生活不得閒。 空有凌雲千般志,負了落花負紅顏。 春風若有憐花意,可否許我再少年。$BNB
BNB2.3%
查看原文
  • 讚賞
  • 留言
  • 分享
在區塊鏈行業經歷從基礎設施搭建到應用層爆發的轉型期,數據可訪問性正成爲制約開發者生產力的關鍵瓶頸。傳統模式下,開發者需要爲每條鏈部署獨立的數據索引節點,處理異構數據格式,這種碎片化的工作流消耗了至少40%的開發週期。Chainbase提出的統一數據層解決方案,本質上是對區塊鏈數據交互邏輯的一次系統性重構。
從數據管道到價值網路的進化
這種技術組合拳的實際價值在DeFi跨鏈協議開發中體現得尤爲突出。以某知名借貸協議遷移案例爲例,接入Chainbase後
C4.52%
DEFI4.1%
查看原文
  • 讚賞
  • 留言
  • 分享
在充斥着信息不對稱的加密市場,代幣分配透明度始終是投資者最脆弱的命門。當某個Meme幣在DEX上線後暴漲300%,多數人只看到價格曲線,而Bubblemaps揭示的卻是前五大錢包控制70%供應的殘酷現實。這種將鏈上數據轉化爲可視化洞察的能力,正在成爲對抗內幕操縱的新武器。
撕開代幣分配的僞裝面紗
更關鍵的是其實時性優勢。相比Certik等需要數周審計週期的服務,Bubblemaps在代幣合約部署後數小時內即可生成持倉熱力圖。2023年Solana鏈上某動物幣項目通過50個僞裝地址分散持倉,但平台通過Gas費來源和交易時序分析暴露了操控痕跡,最終該幣種在上市48小時後崩盤,提前預警的用戶避免了75%的損失。
社區驅動的狩
BMT0.22%
SOL3.77%
查看原文
  • 讚賞
  • 留言
  • 分享
1、除了讀醫,讀法,警校,軍校等特定專業,其他專業越來越趨同,反正你畢業幾年後都得改專業,絕大部分人畢業可能第一份工作都是銷售崗。
2、前幾天說了,絕大部分人的工作,培訓一個新人七天就可以上手,你想想你自己的工作別人培訓幾天可以上手幹?還跟頭條的一個三甲醫生聊了下,他說培養一個醫生需要11年,但是讓一人上崗,需要的基本技能包只需要三月,很多醫生在醫學院學到的東西在實踐中用不到太多。碰上新東西不要怕,學就是了。
3、保持好學習能力和激情,幹啥都能幹,我還見過腦癱在某大廠做頂級碼農,一年一百多萬那種,而且他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天才,而是那種特別能坐得住且能鑽研的。絕大部分人做幾年技術就不太想幹了,他卻一直特別有激情。
4、最後決定一個人最終高度的,跟學歷關係不大,你們都不知道我見過多少高學歷混得很差的。只要智商過關,更多的是毅力,還有拼勁,還有是不是做了自己擅長並喜歡的事。我見過的有錢的人,他們幹的事也跟他們專業關係不大,也跟大學關係不大,而且他們可能是別的領域的白癡,但都極度擅長自己做的事,絕對是行業翹楚。
5、但是對人最決定性的影響,其實是時代的發展,還有個人的運氣,這些都沒啥特別好的
查看原文
  • 讚賞
  • 留言
  • 分享
在加密世界中,BTC始終是流動性最充裕卻最缺乏生產性的資產。盡管DeFi領域已發展多年,但比特幣的資本效率問題仍未得到根本解決。BounceBit的出現試圖打破這一僵局,通過一種混合CeFi與DeFi的框架,讓BTC持有者在不犧牲安全性的前提下激活資產收益潛力。這一嘗試並非簡單的概念拼接,而是通過一系列技術整合與合規設計,構建了一套可落地的解決方案。
當CeFi遇上DeFi的務實結合
BounceBit的核心創新在於其CeDeFi架構——既不是單純的鏈上協議,也不是傳統中心化金融的翻版。它的設計邏輯清晰:通過受監管的托管服務(如Ceffu的MirrorX)鎖定用戶資產,確保合規性,再將這些資產的“鏡像”映射至鏈上,實現透明化管理。這種設計巧妙地避開了純DeFi的托管爭議,同時保留了鏈上可驗證性。
這種雙軌制並非爲了概念炒作。從實際操作看,用戶存入BTC後,資產首先進入合規托管帳戶,隨後通過跨鏈技術(如LayerZero)在BounceBit鏈上生成對應的憑證。這一過程既滿足了機構級風控要求,又爲後續的DeFi操作鋪平了道路。相較於單純的跨鏈橋方案,BounceBit的托管層
BTC1.16%
DEFI4.1%
BB2.89%
ZRO3.97%
查看原文
  • 讚賞
  • 留言
  • 分享
當傳統金融市場的交易員們還在爲LIBOR操縱案支付數十億美元罰單時,區塊鏈世界已經孕育出更野蠻的解決方案。TreeHouse這個來自以太坊生態的"叛逆者",正試圖用DOR機制(去中心化報價利率)完成華爾街花了二十年都沒搞定的任務——建立真正抗操縱的利率基準。
利率預言機的"廚房革命"
想象一下米其林餐廳的後廚突然裝上全景直播攝像頭——這就是TreeHouse對鏈上利率市場幹的事。傳統DeFi利率數據就像黑箱裏的神祕配方,而DOR機制直接把竈臺搬到了區塊鏈這個透明櫥窗裏。其首個產品TESR曲線專門盯着以太坊流動性質押市場,把Lido、Rocket Pool這些巨頭的實際資金成本扒得底褲都不剩。
TREE代幣的"瑞士軍刀"屬性
TREE這個代幣簡直是把實用主義玩出了花:它既是數據查詢的通行證(Ref
TREE7.05%
ETH5.63%
DEFI4.1%
RPL9.47%
查看原文
  • 讚賞
  • 留言
  • 分享
區塊鏈行業從來不缺新概念,但真正能落地的創新卻不多。Chainbase最近提出的"協處理器層"倒是讓人眼前一亮——它試圖解決的不僅是技術問題,更是一個困擾Web3已久的社會學命題:如何讓分散的個體智慧形成可量化的網路價值。
當算力不再是唯一硬通貨
傳統區塊鏈網路的價值錨點往往集中在算力或代幣質押量上,但Chainbase的協處理器層引入了一個更"人本"的維度:知識貢獻。想象一下,一個開發者上傳了優化數據索引的算法,一個數據科學家貢獻了機器學習模型,這些非標準化的智力輸出在鏈上被確權、定價甚至組合創新。這種設計讓網路價值開始向人力資本傾斜,某種程度上復刻了開源社區的協作精神,但增加了明確的經濟激勵。
值得注意的是其知識資產化機制。不同於簡單的內容挖礦,協處理器層允許將知識模塊封裝爲可組合的資產單元。比如某個地址歷史數據分析模型可能被封裝成NFT,在鏈上市場被量化基金購買用於衍生品定價。這種模式在傳統數據行業已有雛形(如彭博終端裏的分析師因子庫),但區塊鏈的無需許可特性可能催生更活躍的長尾市場。
$C 代幣的經濟實驗
$C代幣在這個體系裏扮演着多重角色:支付知識模塊使用
C4.52%
查看原文
  • 讚賞
  • 留言
  • 分享
  • 話題
    1/3
  • 置頂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