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te廣場 #Gate品牌蓝创作挑战# 💙
用Gate品牌藍,描繪你的無限可能!
📅 活動時間
2025年8月11日 — 8月20日
🎯 活動玩法
1. 在 Gate廣場 發布原創內容(圖片 / 視頻 / 手繪 / 數字創作等),需包含 Gate品牌藍 或 Gate Logo 元素。
2. 帖子標題或正文必須包含標籤: #Gate品牌蓝创作挑战# 。
3. 內容中需附上一句對Gate的祝福或寄語(例如:“祝Gate交易所越辦越好,藍色永恆!”)。
4. 內容需爲原創且符合社區規範,禁止抄襲或搬運。
🎁 獎勵設置
一等獎(1名):Gate × Redbull 聯名賽車拼裝套裝
二等獎(3名):Gate品牌衛衣
三等獎(5名):Gate品牌足球
備注:若無法郵寄,將統一替換爲合約體驗券:一等獎 $200、二等獎 $100、三等獎 $50。
🏆 評選規則
官方將綜合以下維度評分:
創意表現(40%):主題契合度、創意獨特性
內容質量(30%):畫面精美度、敘述完整性
社區互動度(30%):點讚、評論及轉發等數據
IOSG:從“胖協議”到“胖應用”,解讀2025年的Appchain敘事
作者|Jiawei @IOSG
三年前,我們寫過一篇 Appchain 的文章,起因是 dYdX 宣布將其去中心化衍生品協議從 StarkEx L2 遷移到 Cosmos 鏈上,將其 v4 版本作爲基於 Cosmos SDK 和 Tendermint 共識的獨立區塊鏈推出。
在 2022 年,Appchain 可能是相對邊緣的技術選項。步入 2025 年,隨着越來越多 Appchain,特別是 Unichain 和 HyperEVM 的推出,市場的競爭格局正在悄然變化,並且形成了圍繞 Appchain 所展開的趨勢。本文將從此出發,討論我們的 Appchain Thesis。
Uniswap 和 Hyperliquid 的選擇
▲ Source: Unichain
關於 Unichain 的構想出現得很早,Nascent 創始人 Dan Elitzer 在 2022 年就發表了 The Inevitability of UNIchain,提出 Uniswap 的體量、品牌、流動性結構以及對性能和價值捕獲的需求,指向其推出 Unichain 的必然性。從那時起就一直有關於 Unichain 的討論。
Unichain 在今天 2 月正式推出,已經有超過 100 個應用程序和基礎設施提供商在 Unichain 上構建。目前 TVL 約爲 10 億美金,排在衆多 L2 的前五。未來還將推出 200ms 區塊時間的 Flashblocks 和 Unichain 驗證網路。
▲ Source: DeFiLlama
而作爲 perp 的 Hyperliquid 顯然從 day 1 就有 Appchain 和深度定制化的需求。在核心產品之外,Hyperliquid 還推出了 HyperEVM,與 HyperCore 一樣,由 HyperBFT 共識機制保護。
換句話說,在其本身強大的 perp 產品之外,Hyperliquid 還在探索構建生態的可能性。目前 HyperEVM 生態已經有超過 20 億美金的 TVL,生態項目開始湧現。
從 Unichain 和 HyperEVM 的發展,我們可以直觀地看到兩點:
過去,L1/L2 與 Uniswap、Hyperliquid 這類應用是共生關係,應用爲平台帶來活躍度和用戶,平台爲應用提供安全和基礎設施。現在,Unichain 和 HyperEVM 自己成爲了平台層,與其他 L1/L2 形成了直接的競爭關係。它們不僅爭奪用戶和流動性,也開始爭奪開發者,邀請其他項目在自己的鏈上構建,這從很大程度上改變了競爭格局。
這種路徑的效率和持續性更高。它們不需要通過高額的開發者激勵“購買”生態,而是通過核心產品的網路效應和技術優勢“吸引”生態。開發者之所以選擇在 HyperEVM 上構建,是因爲那裏有高頻交易用戶和真實的需求場景,而不是因爲虛無縹緲的激勵承諾。顯然這是一種更爲有機和可持續的增長模式。
過去三年什麼改變了?
▲ Source: zeeve
首先是技術棧的成熟和第三方服務提供商的完善。三年前,構建 Appchain 需要團隊掌握區塊鏈的全棧技術,而隨着 OP Stack、Arbitrum Orbit、AltLayer 等 RaaS 服務的發展與成熟,從執行、數據可用性到結算和互操作,開發者可以像選用雲服務一樣,將各個模塊化按需組合,極大降低了構建 Appchain 的工程復雜度和前期資本投入。運營模式從自建基礎設施轉變爲購買服務,爲應用層創新提供了靈活性和可行性。
其次是品牌和用戶心智。我們都知道注意力是稀缺資源。用戶往往忠於應用的品牌,而非底層技術設施:用戶使用 Uniswap 是因爲其產品體驗,而不是因爲它運行在以太坊上。而隨着多鏈錢包的廣泛採用以及 UX 的進一步改善,用戶在使用不同鏈的時候近乎是無感知的——他們的接觸點往往首先是錢包和應用。而當應用構建自己的鏈,用戶的資產、身分和使用習慣都沉澱在應用生態內,形成強大的網路效應。
▲ Source: Token Terminal
最重要的是應用對經濟主權的追求在慢慢凸顯。在傳統的 L1/L2 架構中,我們可以看到價值流動呈現明顯的"自頂向下"趨勢:
在這個鏈條中,創造最多價值的應用層反而捕獲最少。
根據 Token Terminal統計,在 Uniswap 64 億美元的總價值創造中(包括 LP 收益、gas 費等等),協議/開發者、股權投資者和代幣持有者所獲得的分配還不到 1%。而自推出起,Uniswap 爲以太坊創造了 27 億美金的 gas 收入,這大概是以太坊收取的結算費用的 20%。
而如果應用有自己的鏈,會怎麼樣呢?
它們可以將 gas 費收歸己有,用自己的代幣作爲 gas token;並且把 MEV 內部化,通過控制排序器來最小化惡意 MEV,將良性 MEV 返還給用戶;或是定制費用模型,實現更復雜的費用結構等等。
這樣看來,尋求價值的內化成爲應用的理想選擇。當應用的議價權足夠大,自然會要求更多的經濟利益。因此優質應用對底層鏈是弱依附關係,而底層鏈對優質應用是強依附關係。
小結
▲ Source: Dune@reallario
我們正在見證“胖協議”理論向“胖應用”理論的範式轉移。回顧過去加密領域對項目的定價邏輯,主要是以“技術攻關”和底層基礎設施的推動爲核心的。未來則會逐步轉向以品牌、流量與價值捕獲能力爲錨點的定價方法。如果應用可以輕鬆地基於模塊化服務構建自己的鏈,L1 傳統的"收租"模式就會受到挑戰。就像 SaaS 的興起降低了傳統軟件巨頭的議價能力,模塊化基礎設施的成熟也在削弱 L1 的壟斷地位。
未來頭部應用的市值無疑會超過多數 L1,L1 的估值邏輯將從以往的“捕獲生態總價值”轉變爲一個穩定、安全的去中心化“基礎設施服務提供商”,其估值邏輯將更接近於產生穩定現金流的公共產品,而非能夠捕獲大部分生態價值的“壟斷性”巨頭。其估值泡沫會在一定程度上被擠壓。L1 也需要重新思考自身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