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Fi 的下一站:@Arbitrum 正在成爲「機構級玩法」的試驗場



說實話,現在很多人對 Layer2 的認知還停留在「便宜版以太坊」的階段,覺得它就是個提速降費的過渡方案。

但如果你仔細看看 @Arbitrum 上冒出來的項目,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這裏正在長出一些「非典型 DeFi」的東西——比如前幾天剛聊完的 Tender,搞的是機構級 RWA 清算,今天又發現一個叫 @ionprotocol 的協議,直接把傳統金融裏的「回購市場(Repo)」搬上了鏈。

Ion 的模式其實很「老錢」:它做的是鏈上國債的抵押借貸,但加了個回購協議(Repurchase Agreement)的玩法。簡單來說,你可以把持有的美國國債憑證(比如 Ondo 的 OUSG)抵押給 Ion,借出穩定幣,同時約定未來某個時間點以固定利息買回國債。這種「帶期限的抵押借貸」在 TradFi 裏是萬億級別的市場,銀行和對沖基金天天玩,但 DeFi 裏幾乎沒人碰——因爲太「不 crypto」了。

但 Ion 的數據很有意思:上線 3 個月,TVL 衝到 2 億美金,日均回購交易量破千萬。這說明什麼?Arbitrum 的生態已經開始吸引「非 meme 資金」了。那些嫌以太坊主網貴、又嫌 Solana 太「零售」的機構玩家,正在把這裏當成試驗場。

更騷的是 Ion 的擴展路線:他們接入了 Chainlink 的 CCIP,直接把回購市場跨鏈化。比如你在 Arbitrum 抵押國債借 USDC,然後通過 CCIP 把資金甩到 Base 鏈上衝某個新項目,到期再自動清算還款。這種「傳統金融工具+跨鏈槓杆」的組合,完全是給對沖基金量身定做的玩法。

爲什麼是 Arbitrum?三個字:生態位真空。以太坊主網太貴,Solana 太賭場,而 Arbitrum 有足夠多的機構級基礎設施(比如 Gelato 的自動化、Chainlink 的預言機),又有比 Polygon 更強的 DeFi 原生社區。看看最近冒頭的項目就懂了——Tender、Rho、Ion,全是在填「復雜金融需求」的坑。

或許下一輪週期的敘事,早就不是「哪個鏈的 meme 更瘋」,而是「哪條鏈能先把 TradFi 的骨頭啃下來」。至少現在看來,Arbitrum 已經蹲到了一個不錯的起跑位。
#Animayhem # Arbitrum #Web3Gaming # AIgaming
DEFI-1.73%
ARB7.76%
ETH4.89%
RWA-9.99%
查看原文
post-image
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僅供參考(非陳述或保證),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詳見聲明
  • 讚賞
  • 留言
  • 分享
留言
0/400
暫無留言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