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te廣場 #Gate品牌蓝创作挑战# 💙
用Gate品牌藍,描繪你的無限可能!
📅 活動時間
2025年8月11日 — 8月20日
🎯 活動玩法
1. 在 Gate廣場 發布原創內容(圖片 / 視頻 / 手繪 / 數字創作等),需包含 Gate品牌藍 或 Gate Logo 元素。
2. 帖子標題或正文必須包含標籤: #Gate品牌蓝创作挑战# 。
3. 內容中需附上一句對Gate的祝福或寄語(例如:“祝Gate交易所越辦越好,藍色永恆!”)。
4. 內容需爲原創且符合社區規範,禁止抄襲或搬運。
🎁 獎勵設置
一等獎(1名):Gate × Redbull 聯名賽車拼裝套裝
二等獎(3名):Gate品牌衛衣
三等獎(5名):Gate品牌足球
備注:若無法郵寄,將統一替換爲合約體驗券:一等獎 $200、二等獎 $100、三等獎 $50。
🏆 評選規則
官方將綜合以下維度評分:
創意表現(40%):主題契合度、創意獨特性
內容質量(30%):畫面精美度、敘述完整性
社區互動度(30%):點讚、評論及轉發等數據
FF RWA試驗:賈躍亭的Web3版預訂單代幣化融資
FF玩轉RWA:賈躍亭的Web3新劇本
7月22日,法拉第未來(FF)宣布與某數字資產基礎設施平台達成戰略合作。賈躍亭再次展現了他的"概念輸出"能力,拋出了"EAI出行 + Web3 + 區塊鏈 + 加密 + 穩定幣"等一系列概念,並稱要打造一個連通"Web2與Web3"、"鏈上與鏈下"、"現實與虛擬"的"價值融合體"。這番表述頗具PPT創業界祖師爺的風範。
FF的RWA之路:預訂單能否成爲突破口?
RWA(Real World Asset)指的是將鏈下的有價值資產轉移到鏈上進行交易和流通。這需要項目方提供真實世界中具有價值的資產,如房產、債權、應收帳款等,且這些資產必須具備明確的法律權屬和收益路徑。
那麼,FF打算用什麼資產來講述RWA的故事呢?
目前看來,FF唯一可能"上鏈"的資產就是那1萬多份預訂單。雖然這些訂單尚未交付,不構成法律意義上的應收帳款,但它代表了一種潛在的"未來現金流",在傳統金融語境中屬於"或有資產"。
如果賈躍亭真要進行RWA實驗,最可行的方案可能是:將這1萬多份預訂單打包成一個"未來收益權資產池",然後設計結構化代幣產品,並通過合作平台對外發售。
這種做法本質上是用"賣車的承諾"來融資"造車的資金"。邏輯上似乎成立,情感上也能引起共鳴:相信我,給我資金;等我量產,還你收益。
這種思路確實很符合賈躍亭的風格,也很Web3。
幕後推手:合作方的角色與動機
如果說預訂單是這場RWA戲劇的劇本,那麼合作的數字資產平台和RWA Group就是真正的"導演"和"舞美總監"。了解他們的角色定位和專長,有助於我們理解這場戲是如何設計的。
數字資產平台:穩定幣世界的"穿梭巴士"
這家合作平台是一個註冊在開曼羣島的"全球多市場券商",其特點是將USDT等穩定幣作爲入金渠道,打通了美股、港股、ETF與加密資產之間的鏈上鏈下通道。
簡單來說,用戶可以用USDT購買港股,也可以將美股收益兌換成鏈上資產。對於追求靈活性、對合規要求較低的用戶來說,這種"鏈下資產 × 穩定幣流動性"的橋接服務正是他們所需要的。
更重要的是,這個平台不僅是個入口,還是個"執行平台"。它曾協助其他公司進行過"股權 + 代幣"的融合融資嘗試,其模式與FF這次預訂單代幣化的思路非常相似——底層資產不變,只是換了金融包裝,吸引一批願意用USDT投資的加密投資者。
因此,賈躍亭選擇與這家平台合作,並非偶然,而是在效仿前人的成功經驗。
RWA Group:從NFT到結構金融的轉型之路
另一個合作方RWA Group的前身是NFT China,曾在2021年NFT牛市中引起廣泛關注。如今,它轉型爲"RWA代幣化專家"。
這種轉型看似倉促,實則精準:他們的目標不是創造資產,而是成爲"資產的包裝者"。RWA Group擅長結構設計、跨境法律和技術合規,簡而言之,就是幫助客戶"構建故事"並確保合規。他們不需要關心FF能否真正量產汽車,只需要FF提供一個"可預期的未來現金流"模型,剩下的結構分層、收益模型、代幣發行、鏈上掛鉤等工作都可以由他們來完成。
至此,這場戲的布局已經清晰:FF提供故事素材(預訂單);RWA Group負責設計敘事結構和發行模型;合作的數字資產平台提供交易渠道和USDT買家。這表明,這不是FF一時興起的"鏈上實驗",而是一場經過精心策劃的金融敘事工程。
其核心,不是夢想,也不是制造業的理想主義,而是精準的結構套利邏輯。
FF的RWA實驗:機遇與挑戰並存
當我們深入分析這個RWA模型時,表面上它確實形成了一個邏輯閉環:賈躍亭用"未來賣車的承諾"換取當前的USDT融資,並承諾未來以"收益權代幣"的形式回報投資者。對加密圈而言,這種模式並不陌生,甚至可以說是司空見慣。用行業術語來概括就是:"未來主義 + 代幣化 + 流動性 = 短期敘事溢價"。
那麼,這種模式是否可行?我們從三個角度來分析:
1. 短期結構可行,投機驅動敘事
只要預訂單真實存在且有支付記錄,就可以將其打包爲"未來現金流資產池",然後按"預期收入權"比例創建代幣映射,在鏈上發行給投資者。合作的數字資產平台擁有完整的穩定幣兌換系統,可以輕鬆上架、掛USDT交易對,甚至可以添加流動性挖礦激勵,快速吸引早期市場參與者。
上市公司背景、預訂單資產和空投預期,這三個要素足以激發一波短期市場熱情。
因此,從投機角度來看,這個計劃是有可能成功的——不在於產品本身,而在於"FOMO+情緒+敘事"的組合效應。
2. 底層資產存疑,更像"情緒眾籌"而非真正的RWA
深入分析會發現,FF提供的所謂底層資產——1萬份預訂單,實際上缺乏法律保護、無法強制執行,也無法確保收益兌現能力。簡言之,它不是可計價、可兌付的應收帳款,而是一份"基於信任的承諾"。投資者購買的不是訂單的現金流,而是對賈躍亭的信任、FF的造車能力,以及市場對"即將交付"的集體想象。
這不是將"真實世界資產"上鏈,而是"願景與信念的代幣化"。如果這種操作無限擴張,RWA可能不再是傳統資產的橋梁,而變成敘事與炒作的包裝工具。一旦參與者不是在投資實際資產,而是在"投資他人的努力",這個遊戲就可能走向龐氏化的邊緣。
3. 監管風險不容忽視
值得注意的是,FF是一家在納斯達克上市的公衆公司。這意味着,無論在鏈上展開什麼新嘗試,都無法避開傳統金融監管體系的scrutiny。
目前,FF正因早期財務披露問題接受SEC調查,美國證監會已向賈躍亭與CEO發出警告信,可能啓動執法程序。在這輪調查尚未結束之際,FF又高調宣布涉足Web3合作和代幣化融資,無疑增加了整個項目的合規敏感性。
盡管FF尚未明確推出任何代幣或銷售方案,但一旦未來涉及將"預訂單"變現並面向美國公民募資,就可能觸及SEC對"未註冊證券發行"的監管紅線。
這不僅僅是邊緣創新,而是在傳統金融與加密金融的交叉點上,以上市公司身分進行一次高風險嘗試。
結語:RWA的未來,還是賈躍亭的老路?
金融創新的終極目標不是流動性,而是信任。而FF恰恰是這條路上最矛盾的存在:賈躍亭擅長講故事,但總是難以兌現;他總能站在資本風口,卻難以完成風口背後的交付承諾。
這一次,他試圖借RWA之名,重演一場從納斯達克到Web3的"信仰接力":將汽車量產的未來轉化爲代幣;將用戶預付款變成投資者手中的流通資產;將高風險、不確定、依賴敘事的商業模式,披上鏈上金融的外衣——繼續講述他的故事。
然而,RWA並不是加密世界的避風港,而是連接"鏈下資產和鏈上信任"的橋梁。如果橋這邊是模糊不清的PPT,而橋那邊是需要兌現的代幣,那麼這座橋注定難以長久,也無法承受重壓。
歸根結底,這不是RWA的勝利,也不是Web3的勝利,而是賈躍亭在"如何講述一個可變現的未來"這門藝術中的又一次嘗試。他可能會成功,讓FFAI的股價再度漲,爲自己贏得幾個月的資本續命時間;他也可能失敗,讓SEC再次重拳出擊,將Web3和傳統金融的接口變成新的監管試驗場。但無論結果如何,他都贏得了最擅長的那部分:關注度、流量,以及一羣願意再次押注他的信徒。
對賈躍亭而言,這仍然是他最熟悉的劇本,只是換了個舞臺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