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對手?我有話說!」Gate廣場挑戰賽——秀操作贏$2,000,百萬流量加持!
你是下一個明星交易員嗎?
想讓自己的名字閃耀廣場熱搜?想吸引數萬追隨者?百萬流量已就位,就等你來承接!
🎉 雙重豪禮,贏家通喫!
1️⃣ 曬單排行榜獎勵
收益率排名前10的用戶,瓜分 $1,500合約體驗券!巔峯對決等你來戰!
2️⃣ 曬單幸運獎
隨機抽取10位用戶,每人贈送 $50跟單包賠券!即使不是大神,也有機會躺贏!
🎮 參與方式超簡單!
✅ 在 Gate廣場 曬出你的交易戰績,並成爲帶單員!
✨ 發帖要求:
內容必須原創,並帶上 #CopyTrading# 或 #跟单# 標籤
附上 收益率截圖 或 交易卡片,並分享你的 獨家交易心得
嚴禁AI生成虛假交易,一經發現取消資格
觀點犀利、邏輯清晰,乾貨越多越吸粉!
⏰ 活動截止:8月15日 10:00(UTC+8)
【立即發帖】 展現你的王者操作,承接百萬流量,成爲下一個交易傳奇!
💬 還在等什麼?Gate廣場,等你來戰! 💪
虛擬貨幣投資糾紛:民事與刑事界限探析
虛擬貨幣投資糾紛中民事與刑事的界限探析
近年來,隨着虛擬貨幣的興起,相關投資糾紛也日益增多。如何界定這些糾紛屬於民事範疇還是刑事犯罪,成爲一個亟待釐清的問題。本文將通過一個典型案例,探討虛擬貨幣投資糾紛中民事與刑事的界限。
一、案件概述
在廣東省佛山市中級人民法院的一起公開判例中,被告人葉某某因詐騙罪被判處有期徒刑11年。案情顯示,2022年5月至6月期間,葉某某虛構投資項目,承諾高額回報,誘使多名被害人投資共計價值250萬元人民幣,其中包括50萬元等值的USDT。然而,葉某某將大部分資金用於個人消費和償還債務,最終無力兌現承諾。
被告人及其辯護律師提出兩點主要辯護意見:一是與被害人之間屬民間借貸關係;二是證據不足以證實收取了50萬元虛擬貨幣。然而,這些意見均未被法院採納。
二、民事糾紛與刑事詐騙的認定標準
區分民事糾紛和刑事詐騙的關鍵在於行爲人的主觀故意和客觀行爲。本案中,法院認定葉某某構成詐騙罪的主要依據包括:
這些因素綜合起來,足以證明葉某某具有非法佔有的故意和實施詐騙的行爲。
三、虛擬貨幣作爲詐騙對象的司法認定
值得注意的是,法院在本案中認可了虛擬貨幣可以作爲詐騙罪的犯罪對象。盡管辯方質疑無法證明被告人收到了50萬元等值的USDT,但法院根據微信聊天記錄和被告人的供述,認定了這一事實。
法院指出,虛擬貨幣具有管理可能性、轉移可能性和價值性,可以成爲詐騙罪的犯罪對象。這一認定對於虛擬貨幣相關案件的處理具有重要意義。
四、投資損失與詐騙犯罪的界定
在實踐中,並非所有虛擬貨幣投資損失都構成詐騙犯罪。司法機關在認定時通常會考慮以下幾個關鍵因素:
這些因素的綜合考量有助於區分正常的投資風險和刑事犯罪行爲。
五、結語
虛擬貨幣投資領域的糾紛呈現出民刑交織的復雜趨勢。對於投資者而言,應當提高風險意識,謹慎決策,避免輕信"內幕消息"或"穩賺不賠"等宣傳。一旦遭受損失,也需要理性評估維權途徑,根據具體情況選擇民事訴訟或刑事立案。
雖然虛擬世界看似無形,但法律標準不容模糊。只有在規範的框架下發展,才能實現技術進步與法治保障的平衡。對於司法實踐而言,如何在保護投資者權益和促進行業發展之間找到平衡點,仍是一個需要不斷探索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