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roStrategy入選納斯達克100指數 比特幣間接進入主流投資視野

robot
摘要生成中

MicroStrategy加入納斯達克100指數,比特幣間接進入主流投資視野

納斯達克於12月13日公布了100指數年度重組結果,引人注目的是,自稱爲比特幣公司的MicroStrategy(MSTR)將被納入該指數,成爲納斯達克75家最大非金融公司之一。這一變動將使納斯達克100指數對比特幣的敞口大幅增加,同時也將MSTR置於數十億美元被動投資的聚光燈下。

目前,納斯達克100指數涵蓋了在該交易所上市的最大非金融公司,包括蘋果、英偉達、微軟、亞馬遜、Meta、特斯拉以及好市多等市場領軍企業。

業內分析人士認爲,MicroStrategy被納入納斯達克100指數可能是2024年僅次於美國上市比特幣現貨ETF的重大事件。這些指數基金通常會定期進行購買,不受價格影響,這將爲MSTR帶來新的買家羣體。盡管公司CEO Michael Saylor可能繼續通過市價發行稀釋股東權益,但整體買家基礎將顯著擴大。

有專家指出,MicroStrategy加入納斯達克100指數具有時代變遷的象徵意義。預計MSTR在指數中的權重約爲0.47%,位列第48大持股。這一權重相當於通過追蹤該指數的所有ETF進行約21億美元的購買,這些ETF的總市值達4510億美元。實際影響可能更大,因爲這一估算未包括SMA、CIT或主動管理策略。

然而,也有分析師警告,MicroStrategy被納入該指數可能只是暫時的。由於公司價值主要來自其比特幣持有量而非實際業務運營,可能在明年3月被重新歸類爲金融公司。MicroStrategy創始人Michael Saylor曾表示計劃將公司轉型爲"比特幣銀行",這使其更不像一家傳統科技公司。

市場觀點認爲,如果規模最大的ETF——SPDR S&P 500 Trust (SPY)也考慮納入MSTR,將使數百萬投資者間接接觸比特幣,進一步增強飛輪效應。

納斯達克100指數及相關ETF的此次重組將於12月23日開市前生效。

見證歷史:比特幣概念股MicroStrategy(MSTR)被納入納斯達克100指數

MicroStrategy的比特幣戰略回顧

自2020年中期以來,MicroStrategy在Michael Saylor的帶領下開始投資比特幣以對沖通脹。公司最初使用現金進行購買,後來轉向通過發行股票和可轉換債券來增加購買力。

這一策略加上比特幣價值的飆升,使MicroStrategy的表現超過了包括人工智能巨頭在內的所有主要美國股票。自2020年8月以來,MicroStrategy的股價已漲超過2500%,同期比特幣漲幅約爲660%。

截至2024年11月8日,這家位於弗吉尼亞州的公司共持有423,650個比特幣,總購買價值256億美元,平均成本爲每枚60,324美元。MicroStrategy目前是僅次於某資產管理公司的第二大上市公司比特幣持有者。

MicroStrategy引入了"BTC收益率"概念來衡量其比特幣收購策略的效果。該指標反映了公司每股擁有的比特幣數量在特定時期內的百分比變化。例如,截至11月17日,假設所有可轉換債務轉換爲股票,每1000股流通股將擁有1.29個比特幣,較去年年底的0.91個增長了41.8%。

公司計劃從明年起將BTC收益率提升至4%到8%的區間。

納斯達克100指數簡介

納斯達克100指數由該交易所上市的100家最大非金融公司組成,創立於1985年1月。它與納斯達克金融100™指數同時推出,後者包括100家最大的金融類股票。這些指數爲期權、期貨和基金等金融產品提供基準。

該指數每年12月進行重新調整,通常與季度股指期貨、股指期權、股票期權和個股期貨到期日(俗稱四重巫術日)同步。

納斯達克100指數是某ETF信托的基礎,旨在提供與指數表現一致的投資結果(扣除費用前)。此外,基於該指數和ETF信托的衍生品在多個交易所交易。

查看原文
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僅供參考(非陳述或保證),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詳見聲明
  • 讚賞
  • 5
  • 分享
留言
0/400
consensus_whisperervip
· 5小時前
btc爱好者看傻了吧!
回復0
薅毛致富vip
· 5小時前
终于上岸了 萨勒贼溜
回復0
FlatlineTradervip
· 5小時前
券爹终于肯认btc了
回復0
GasFeeBeggarvip
· 5小時前
又得加仓了
回復0
APY Whisperervip
· 5小時前
牛啊 这下btc真上天了
回復0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