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距離 Gate.io WCTC S7 正式開賽僅剩 7 天
世界加密貨幣交易大賽即將開啓,總獎池高達 $5,000,000
👉🏻 立即報名:https://gate.io/competition/wctc/s7?pid=APP&c=moments_gatePost&ch=druYjDaF
報名參賽,不僅有機會贏取高達百萬美元的個人獎勵,更有 Gate.io 專屬週邊大禮等你來拿
全球頂尖交易員正在集結,一場交易盛宴即將開啓
🔗 活動詳情: https://www.gate.io/announcements/article/44440
中國發布Web3計劃:區塊鏈列爲核心基礎技術,不排除發展加密資產應用!
在全球數字化浪潮洶湧、Web3概念方興未艾之際,中國政府再次展現了其在區塊鏈技術領域的雄心與布局。近日,北京市多個核心政府部門聯合發布了一項名爲《北京市區塊鏈創新應用發展行動計劃(2025–2027年)》的重要政策文件,清晰地勾勒出未來三年首都乃至全國在區塊鏈技術研發、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融合應用的宏偉藍圖。這份計劃不僅將區塊鏈定位爲“產業數字化的核心技術”,更在嚴格的加密貨幣禁令背景下,釋放出可能探索“數字資產”應用的微妙信號,引發市場高度關注。 頂層設計:三年行動計劃
此次北京發布的行動計劃,其意義遠不止於一個地方性的產業政策。它清晰地表明,區塊鏈技術已被提升到國家數字化轉型和產業升級的戰略核心層面。計劃開宗明義地指出,區塊鏈是“產業數字化發展的重要基礎”,其在“提升資料信任度、優化流程效率”方面具有無可比擬的潛力。這一定位,標志着區塊鏈不再僅僅被視爲一項新興技術,而是被納入國家數字基礎設施建設的關鍵組成部分。 該計劃的實施週期設定爲2025年至2027年,目標是將北京打造成爲全球區塊鏈技術創新的標竿城市和數字經濟發展的領頭羊。這不僅是對北京自身科技實力的期許,也意在通過首都的示範引領作用,帶動全國範圍內區塊鏈技術的研發與應用浪潮。計劃由北京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網信辦、政務數據局、經信局、商務局等多個重量級部門聯合推出,體現了政府推動此項工作的跨部門協同決心和高度重視。 回顧2023年,中國已發布《Web3創新與發展白皮書》,明確指出“Web3是未來網路發展的不可逆趨勢”,並承諾在2023至2024年間每年投入至少1億元人民幣支持Web3技術創新。北京此次的行動計劃,正是對國家級Web3戰略的具體承接和深化落地,顯示出政策的連續性和執行力。 核心框架:一鏈一網一平台 行動計劃的核心理念圍繞着“一鏈、一網、一平台”的總體規劃展開,旨在構建一套自主可控、高效協同的區塊鏈基礎設施體系: 一鏈(One Chain):強調建構一個技術先進、高度安全、性能卓越,並且由中國自主掌控的“下一代區塊鏈體系”,這要求在密碼學、共識機制、智能合約、機密計算、分散式系統等基礎理論和關鍵技術上取得突破。一網(One Network):着眼於未來海量應用和數據交互的需求,計劃建設一個支持大規模節點接入、具備分層架構、能夠融合多種區塊鏈的網路基礎設施。這個網路必須具備強大的隱私保護能力、高效可靠的跨鏈互操作性以及靈活的動態組網能力。計劃甚至提出了具體的技術指標,期望實現“拍字節級(Petabyte)的可信節點儲存”和“萬級鏈網可信互聯”。一平台(One Platform):建立一個通用的區塊鏈技術服務平台,集成包括可信數字身份管理、跨鏈數據目錄服務、標準化存證服務等基礎功能。該平台旨在降低各行各業應用區塊鏈技術的門檻,促進跨部門、跨行業、跨區域的數據安全、可信共享與高效協作,目標是支持“億級數字身份互認”。 應用落地:五大領域先行 與一些國家側重於加密貨幣金融創新不同,中國的區塊鏈戰略始終強調“脫虛向實”,將技術應用的重心放在服務實體經濟和提升社會治理能力上。此次北京的行動計劃明確了五大重點應用領域,並計劃到2027年打造至少20個具有全國影響力的“標竿應用”案例,以點帶面,推動區塊鏈技術的規模化落地: 醫療健康:利用區塊鏈技術確保電子病歷、基因數據、醫藥溯源等數據的真實性、不可篡改性和安全共享,提升醫療數據的可信流轉效率和患者隱私保護水平。教育領域:將學歷證書、學分記錄、學習成果等數據上鏈存證,實現教育資歷的可信驗證,打擊學歷造假,促進教育資源的公平分配和終身學習體系的建立。金融服務:在供應鏈金融、貿易融資、資產數字化、跨境支付、保險理賠、數字合約等方面應用區塊鏈,提升金融服務的效率、透明度和安全性。交通運輸:應用區塊鏈技術實現交通數據(如車輛信息、路況數據、運輸記錄)的安全共享和可信交互,支持智慧交通管理、優化物流效率、提升城市交通治理水平。人工智能(AI):利用區塊鏈爲AI模型的訓練數據、算法版本、決策過程提供可信追溯和版權保護,增強AI系統的透明度、可解釋性和安全性,打擊數據偏見和算法濫用,促進“可信AI”的發展。 爲了支撐上述宏大的應用藍圖,計劃強調必須大力推進區塊鏈基礎設施的建設: 硬件層面:鼓勵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區塊鏈芯片”,包括用於加速密碼運算和共識過程的專用芯片,以及保障節點和數據安全的硬件安全模塊(HSM)。軟件與網路層面:加速國家級區塊鏈骨幹節點的建設與互聯,形成覆蓋廣泛、性能可靠的基礎網路;大力發展和應用隱私計算技術(如零知識證明、安全多方計算),在保障數據隱私的前提下實現數據價值利用;完善跨鏈技術標準和協議,促進不同區塊鏈系統之間的互聯互通。 微妙信號:數字資產價值轉化 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國對比特幣等加密貨幣嚴令禁止的政策背景下,行動計劃中一句“通過區塊鏈技術增強數字資產的價值轉化能力”的表述,引起了業內人士的特別關注。這一措辭被部分觀察者解讀爲,盡管官方對“幣”的態度依然堅決,但在“鏈”的應用層面,可能爲合規的、非投機性的“數字資產”(例如基於區塊鏈的數據資產、知識產權、數字憑證等)的探索和應用留下了空間。 這是否意味着未來可能在特定領域、特定監管框架下,探索資產上鏈、資產代幣化(非加密貨幣形式)等應用?目前尚無定論,但這一表述無疑爲未來增添了一絲想象空間,也體現了官方在擁抱區塊鏈技術潛力時的務實考量。 中國特色的區塊鏈之路 北京此次發布的區塊鏈行動計劃,再次清晰地印證了中國當前“擁抱區塊鏈技術、排除加密貨幣炒作”的雙軌政策思路。政府高度認可區塊鏈技術在提升數據信任度、優化業務流程、促進跨機構協作、賦能實體經濟等方面的巨大潛力,並將其上升到國家數字基礎設施和核心技術的戰略高度,不遺餘力地投入資源進行研發和推廣。 然而,對於與區塊鏈技術伴生的加密貨幣,官方則始終保持高壓態勢,嚴防其可能帶來的金融風險、洗錢風險以及對貨幣主權的挑戰。中國的區塊鏈發展路徑,呈現出明顯的“自上而下”、“國家主導”、“強應用導向”、“重監管合規”的特色,這與西方國家相對“自下而上”、“市場驅動”、“金融創新活躍”、“監管逐步探索”的模式形成了鮮明對比。 總結來看,《北京市區塊鏈創新應用發展行動計劃》的發布,不僅僅是首都的區域性規劃,更是中國將區塊鏈/Web3視爲“未來網路發展不可逆趨勢”的國家意志的體現。它標志着中國的區塊鏈發展正從早期的探索試點階段,加速邁向由政府主導的、系統性的、規模化的制度化發展新階段。 盡管加密貨幣在中國的空間依然受限,但區塊鏈技術本身作爲賦能百行千業的底層基礎設施,其發展前景廣闊。未來幾年,我們有望看到更多創新應用落地開花,區塊鏈將更深層次地融入經濟社會的運行之中。而關於“數字資產價值轉化”的探索,是否會在合規前提下開闢新的可能性,將是值得持續關注的焦點。無論如何,中國正以其特有的方式,堅定地走在建設數字強國的區塊鏈道路上。